《注意说话的语气》上课、评课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2019年4月23日,我在录课三室执教了李艳平名师工作室的一节研究课《注意说话的语气》。课后,听了工作室成员对我的评课,尤其是吕老师和李校长的悉心教导后,受益良多,也让我在如何对待名师的课、如何对待口语交际课及如何面对研究课这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这节课的教案基本上是按照戴建荣老师的同篇教案的结构进行设计的。因为当时看了戴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感到眼前一亮:设计巧妙、新颖,让人有一种灵光乍现的感觉。当时就被戴老师上课巧妙的设计以及有趣的灵魂所深深吸引了,我想:如果我也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去赛课、研究课,一定也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于是潜心研究这节课,极力想用好这节课的教案,也极力地想让自己能像戴老师那样将孩子们紧紧吸引住。结果一节课下来,情况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从这件事,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戴老师这样的名家大师,个性极其鲜明,不是其他人想学就能学来的;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不同,戴老师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成果,能够让戴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驾轻就熟,如果直接将戴老师的教学思路拿来运用在自己的课堂,那就是“移花接木”,只能浮于表面而已。今后对待名师大家的课堂要秉持辩证的思维,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些教学技巧可以借鉴,而教学思路就得考虑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班的学情,教学思路反映的是教育理念,虽然很多教育理念没有绝对的对错,可是对于个人而言,却各有侧重。教育理念不可嫁接,只能是由内而外的生发,嫁接来的只能浮于课堂的表面,不能触及课堂要解决的灵魂问题;只有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东西,才具有魅力,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口语交际课今后我要这样去思考和准备:

        第一,先看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建议和评价。这可以避免自己对课程理解上的狭隘与偏差。

        今天听了吕老师的点评,其实有些东西我不太明白,看了课标以后发现,很多内容我恍然大悟。比如,上完课后,吕老师问我:你认为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什么?我说:表达。接着吕老师告诉我:交际不等于表达,交际是你一言我一语,与表达不同。接着我在课标中翻到了这样的内容,让我彻底理解了这句话“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课标上的这些文字,让我认识到我对口语交际课理解上的狭隘,口语交际应该关注更多,不仅是表达,还有倾听、应对与互动。

        另外,我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给予孩子们假设的生活、设定了一些新的概念与框框,评价时描述性的语言太多,可学生根本没有学会怎么说,甚至还不知道怎么说,而自己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这一点,课标中也有明确表述“(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方式教学。”当读到这些,我彻底理解了自己教学上的偏差。

        第二,无论是口语交际课还是阅读课,既要注意单元通整的系统性,又要突破这一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说承前巩固是十分的重要,但是突破本节重难点是这节课的当务之急。怎样才算恰当的语气?引导语告诉学生“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的语气就是恰当的说话语气。如何说才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小贴士提供了两项提示:一是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二是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这既是对学生“使用恰当的语气”方法的具体指导,也是教材对口语交际要求的落实。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五个情境:“请求”“商量”“解释”“道歉”“提醒”,其中“请求”“商量”是勾连了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而“解释”“道歉”“提醒”是我这节课的新授点。那么,这节课的突破点也就不明显了,没有解决本次口语交际课的主要问题,就去增设新授点,这一点十分不可取。

        第三,很多时候,口语交际要设定情境,但尽量去设定贴近学生的生活化的情境。课标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方式教学。这让我明白:要勾连生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去理解,更好的交际;情境要关联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强加给学生。

        第四,想要上好一节课,得先把这一单元的课上好,做好充分的准备。评课时,李校长和吕老师都指出:这节课之所以上的效果不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节课前面的几节课老师理解得不够透,学生训练的不够扎实。如《找春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可以因重音停顿在“春天”“眉毛”的不同读出不同的语气。语气是多元的,并不是唯一的,老师要明白,要尊重,而不能设定条条框框去扼杀。

        我上这节课前,怕丢人,也很紧张,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于是也可能因此也就有了我“移花接木”去用戴老师的教学设计这件事。通过这次的评课,我也明白了今后自己如何面对研究课或者公开课的态度: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设计教案,组织课堂,凭借大家的眼光和智慧,来帮自己明辨自己的思考和做法是否正确,或许还可以让其他人也因自己的做法,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有所思考与改善;当然不是表现,更不是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碰撞、思考与进步!所以,今后上磨课、研究课要更加放平心态。

      吕老师上次评课时,她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年轻人打磨一节课,收获的是教学思想的飞跃。或许,也适用于我这次上课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