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如题所述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