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和陈琮英:从指腹为婚到钟爱一人,为革命失去5子无怨无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在八宝山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坐落着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的公墓。

离任弼时公墓不远,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写着"老红军、陈琮英同志、任弼时同志夫人"。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陈琮英: "琮英同志搞机要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她是革命的贤妻良母。"

这位享年101岁的女红军陈琮英,是任弼时同志的发妻,也是厮守终生的女子。

她曾经是被指腹为婚的童养媳,后来成为共产党人和革命女子。而她与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任弼时的伉俪情深的爱情也是一段佳话。

1914年的一天,湘阴县塘家桥任氏新屋里来了一位小客人。12岁的女孩仰着稚嫩的脸望着这陌生的一切,家主任振声带着一个10岁的男孩来到女孩面前。

男孩用清脆的声音喊:"姐姐好!"

这个男孩是任振声之子,任弼时,而这个小客人就是任弼时的未来的妻子——陈琮英。

陈琮英和任弼时的缘分源自于任弼时的父亲和陈琮英的姑母。

任振声的第一任妻子是陈琮英的姑母,然而才结婚一年,陈琮英姑母便因病去世。

任振声对陈氏非常疼爱,失去发妻让任振声痛不欲生。

任振声跟陈琮英的父亲说: "既然这一代无缘,那就将缘分送给下一代吧。今日你我就结为亲家!"

这时候两家就定下了娃娃亲,相约下一代续缘的做法给陈琮英和任弼时建了一座无比结实的姻缘桥。

1902年陈琮英出生,她还未满2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陈琮英的父亲只是一名清贫的教师,为了维持生活,陈琮英父亲外出谋生。

幼小的陈琮英就在兄嫂的拉扯下长大了,而当她12岁时,就被送到了自己的"童养夫"——任弼时家里。

因为年纪太小,大人们也没有将一些陋俗强加给两个孩子。而且小孩子也不懂大人定的什么娃娃亲,陈琮英就把任弼时当做弟弟看待。

陈琮英和任弼时的感情特别好,对待任弼时,稍长两岁的陈琮英对他疼爱有加,而任弼时也很喜欢陈琮英。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的诗仿佛写的就是这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可是欢快的日子才没多久,1916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任弼时要去远方求学,如胶似漆的两人要被迫分开了。

在去长沙之前,年幼的两个孩子泪流满面地告别彼此。陈琮英没有上过学,她大字不识几个,但一心只想要任弼时用功学习。

依依不舍地送别任弼时后,陈琮英也做了一个打算。

任弼时所上的学校是长沙师范学校附属高小部,这生活费和读书费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陈琮英也深知,自己来到任家当童养媳,但是任家却是拿自己当女儿看待的。任家也不是大户人家,这供任弼时的开销都让全家作难。

于是陈琮英主动提出去工作,去长沙工作的话,一边可以照顾任弼时,一边也可以赚钱供任弼时赚钱。

任弼时父母听到陈琮英的打算,忍不住流出两行泪。任振声握着陈琮英的手激动道: "我们任家,何德何能啊!"

陈琮英被任振声的眼泪弄哭了,她擦擦眼泪道: "能得你们照顾,才是我的荣幸。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我知道感恩,我一定会帮你们分担压力,也会照顾好弼时。"

动身前往长沙后,陈琮英就被长沙的亲戚安排到袜厂做童工。在袜厂里,陈琮英省吃俭用,衣服和水果都舍不得买。

十几岁的女孩,正是爱美的年纪,别的女孩都会买点便宜的雪花膏,但陈琮英什么也不要。

她把钱省下来,几乎都给了任弼时。为了能让任弼时过得更好,陈琮英还经常加班。

每当拿到薪水,陈琮英就留下一点吃饭的钱,剩下全给了任弼时。当任弼时不上课时,就连忙去看望陈琮英。

见到陈琮英时,任弼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陈琮英清瘦无比,哪里有一点 健康 的模样?得知陈琮英为了供他上学而省吃俭用,这个大男人泣不成声。

任弼时扼腕叹息: "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居然需要未过门的妻子来供养我上学。"

说到妻子,陈琮英羞红了脸,紧接着她劝道: "你不要想太多,只要你用心读书,让我做什么都行!"

任弼时也很争气,他没有辜负陈琮英的良苦用心,在学校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任弼时也深受"五四思想"的熏陶,将自己投身于革命中。那时候的潮流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

可任弼时不一样,他从来没有反对过自己和陈琮英的"指腹为婚"。他和陈琮英的感情,可不是一句"包办婚姻"能概括的。

任弼时知道陈琮英一直在为自己辛苦工作,没办法接触最新的文化,当学到新思想之后,他会跟陈琮英交流,并让陈琮英也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因为参加了学生运动,任弼时结识了许多能人志士,他加入了毛泽东和其他人共同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

接受了共产主义洗礼的任弼时也将这些精神传递给陈琮英,尽管陈琮英没有上过学, 但是通过任弼时的教育,她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的重要性, 这也是她未来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1920年的夏天,陈琮英又要和任弼时分别了。此次任弼时要前往上海,同刘少奇一起赶去赴俄学习。

去俄深造这件事陈琮英非常支持,尽管她还是有一点不舍。分别的两人,哪怕相隔千万里还是挂念着彼此。

任弼时知道陈琮英还在努力工作,常常担心陈琮英有没有又偷偷加班。

而陈琮英也很挂念任弼时,虽然是出国学习了,可是俄国的条件实在是艰苦。俄国的冬天很长,学习条件差,吃的饭菜也很简单。

任弼时因为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手上都长了很多冻疮。 陈琮英知道了之后,想着自己没有办法照顾任弼时,常常一个人独自垂泪到天明。

在俄学习的这段时光,任弼时都是靠书信和陈琮英联系。不过陈琮英不识字,收到信后都是拜托别人读给她听。

一来二去的也比较麻烦,陈琮英就决定去学习读书写字。 任弼时对于她想要念书的想法非常支持,而有了支持,陈琮英学习就十分刻苦。

没过多久,她就能认识和书写一些字了。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总算识几个字了。

陈琮英在长沙边工作边学习,刻苦的她最终有了收获,任弼时收到陈琮英亲手写的没有错字的信后很是欣慰。

1924年任弼时学成归来,在和陈琮英团聚之后,任弼时立刻被派到上海做地下工作, 而任弼时的伪装身份就是上海大学的俄文教授。

20岁的任弼时一表人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进上海大学不久,这个年轻帅气的教授就成了很多女同学的仰慕对象。

女同学们也有对任弼时展开猛烈追求,任弼时总是拒绝他们,说: "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早已有未婚妻,虽然她只是袜厂的一位女工。"

人们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毕竟像任弼时这样有文化的男人,怎么会有一个在织袜厂打工的未婚妻呢?

尽管因为此事任弼时遭到了嘲笑,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很在乎陈琮英。

不管是幼时这个"姐姐"对自己的照顾,还是在长沙学习时供自己上学,这些一点一滴都被任弼时记在心里。

任弼时也总是会想念自己的未婚妻,最终在1926年,组织给了任弼时一个惊喜。

他们将陈琮英从长沙接了过来,任弼时一看到陈琮英就激动地跑了过去。 24岁的陈琮英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虽然身材娇小,但出落得很漂亮。

其实将陈琮英接过来,组织也有打算。陈琮英本来就是任弼时的未婚妻,如今任弼时在做地下工作,陈琮英呆在长沙不太安全。

将陈琮英接过来,一方面可以让她帮助任弼时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身份泄露出去。

阔别多年,分离数次的两人如今终于相聚了。

任弼时握着满是伤痕和茧子的手道: "这么多年,真是苦了你了。你供我上学,为我操劳十余载,这份情谊,我只能以身相许了!"

陈琮英原本是感动,听到这最后一句话笑出声: "什么以身相许,我与你本来就是娃娃亲。"

没过几天,任弼时终于还给陈琮英一个迟来的婚礼。这么多年陈琮英为任弼时做的,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任弼时也感慨,自己到底是积了多大的福分才遇到一个这么好的妻子。婚后任弼时就手把手地将陈琮英带到革命道路上去,很快,陈琮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陈琮英也很爱学习,丈夫工作繁忙,她也加紧学习,好让自己能够帮上丈夫的忙。

可是当瘦小的她陪同丈夫走在繁华的上海时,她突然变得很自卑。陈琮英家里一直很清苦,父亲是个教书匠,而跟随兄嫂的她在12岁进了任弼时家。

别人都在看书写字的年龄,她在袜厂打工,虽然她也用功学习读书写字,可是比起这个上海,她还是抬不起头来。

看到陈琮英这个样子,任弼时摇摇头道: "英子,你可是一名革命战士!这么低着头可是万万不行啊!快把头抬起来,自信点!你是革命的女人,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陈琮英受到了任弼时的鼓励,立马有了干劲儿。身为走革命道路的人,低着头那可不行。看到陈琮英自信起来,任弼时露出了欣慰的笑。

找到自信的陈琮英,做起事来也是干净利落。她渐渐掌握了许多本领,也很好地协助了任弼时的工作。

任弼时从事地下党工作,每日都特别操劳,对于地下工作者来说,每一步都是走在刀尖上,稍微粗心一点,就会丢了性命。很快,坏消息就传来了。

刚生下女儿的陈琮英,还没缓过劲儿来,就见组织里的人匆匆赶来。

陈琮英见此问: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组织里的人一脸严肃道: "这件事非常严重,任弼时在南陵被抓住了!"

陈琮英一听,心砰砰直跳,她赶紧收拾东西。组织的人问: "你这是要干什么?你才生完孩子没多久,快躺回去。"

陈琮英摇摇头说 :"弼时被抓我放心不下,快带我去长沙,我要救他!"

组织里的人拗不过她,只好陪着抱着婴儿的陈琮英一同前去营救任弼时。

任弼时被抓后受了极其残酷的惩罚,但是他一直没有暴露身份,坚持称自己是纸庄收账的普通员工,而陈琮英的堂兄就是任弼时所说的纸庄店老板。

当时的情况紧急,通讯不发达,如果不抓紧时间告知堂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这交通也成了问题。

望着来往的车辆,陈琮英盯着一个拉煤的车跳了进去。坐着煤车,陈琮英很快来到纸店,告知堂兄后,自己当老板。

这样就对上了任弼时所交代的东西,法院的人很快就到了,陈琮英庆幸自己到的正是时候。那法院的人气势汹汹,陈琮英没有一点怕的。

"你说这个人是你的店员,这不会是在骗人吧?"

面对法院的人的怀疑,陈琮英一拍桌子,拿出"大老板"的气势说: "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他是不是我的店员我会不知道?让他去拿个帐还被你们抓了起来,我那生意要是黄了,你们赔得起吗?"

别看陈琮英个子小,这几声吼的,把法院的人吓了一大跳。没过多久,任弼时就被放了出来。

任弼时一出来就去找陈琮英,他想赶紧夸夸自己机智的妻子。可是找到陈琮英之后,却见陈琮英红着眼眶。

任弼时着急问: "怎么了?眼怎么那么肿?"

陈琮英捂着嘴哭出声,好久才强忍着痛苦回答:"我们的女儿,没了!"

原来那天为了赶紧去纸庄接应,被陈琮英带上煤车的女儿感染风寒去世了。听闻噩耗,任弼时久久不能平静。

满身是伤的任弼时流出眼泪,他悲痛地抱住自己的妻子说: "我们在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而我们的孩子也为革命献身,她是伟大的......"

1931年,在陈琮英即将分娩时,任弼时又被派往苏区。任弼时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而陈琮英也无法陪同他前去,尽管放心不下,可为了工作要尽快前往。

任弼时留下了"远志"这个名字,说: "这条路太漫长了,我们也在坚持着前进,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也有远大的志向!"

陈琮英重重地点头,然而孩子刚过百天,她就被可恶的叛徒给告发了。她和孩子一同被关进了监狱,为了不暴露身份,她称自己是乡下人。

敌人自然不信,继续追问她。而陈琮英抱着孩子, 一到敌人问到关键时候,她就偷偷掐远志的肉。

这孩子的哭闹可是烦人的狠,聒噪无比,让敌人也失去了耐心。陈琮英就被关了起来,等到敌人再盘问时,她又使出同样的伎俩,屡试不爽。

在牢里关了半年,周恩来带着他的小队将陈琮英救了出来。陈琮英被救出来后,任弼时看着被折磨的妻子泣不成声。

陈琮英说: "你被关进去一次,我也被关进去一次,这老天爷可真是待我们公平得不得了。"

望着陪自己吃苦,还受了不少罪的妻子,任弼时感慨万分。

"能和你在一起,是我最大的福分。如果没有那个娃娃亲,也许我终生都无法得到幸福。" 任弼时很深情地跟陈琮英表白。

刚出狱不久,陈琮英就前去苏区工作。可是这时候远志还很小,陈琮英根本放心不下。

不过为了工作,陈琮英把孩子交给婆母之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没有带上孩子,陈琮英专心致志地投身在工作中。

直到1932年,陈琮英才和任弼时再次团聚。经由任弼时的介绍,陈琮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对聚少离多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太多。

陈琮英是一个母亲,却也没能陪过孩子几次。 而且因为战事,陈琮英生下的一个男孩也因为托给老乡收养而下落不明。

不久,长征的号角就吹响了。任弼时受了不少伤,每一次工作都让他身上多加一道伤口。

望着自己的丈夫如此痛苦,陈琮英恨不得替他去承受。长征的条件极其艰苦,陈琮英守在丈夫身边,悉心照顾自己的丈夫。

长征的艰难可想而知,多少人在这条路上永远地离开了。但是,这途中也是有喜事传来的。

在驻扎休息时,陈琮英一不小心把孩子"摔"出来了。 太过劳累的陈琮英从楼梯上摔下来,然后孩子就降临在这个世界上。

"那就叫,远征吧!" 任弼时看着这个小宝贝,严肃的脸终于露出笑容。

生育几次都不在身边的任弼时,这一次终于陪着妻子了。可是条件那么艰苦,根本无法让妻子恢复劳累。

看着虚弱的妻子,任弼时心里比谁都痛。他拿起缝衣服的针,做成鱼钩去钓鱼。这可是个好主意,好多人也加入了钓鱼的行列。

但是好景不长,湖没了,也钓不到鱼了。任弼时就去挖野菜,还专门挑出最嫩的给陈琮英吃。

尽管如此,任弼时对妻子还是很愧疚,他说 :"条件好的时候没时间照顾你,现在有时间了,却没条件照顾你了。琮英,我对不起你呀,从小到大,都是你受苦了。"

这话让陈琮英不停地抹眼泪: "说什么呢,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哪叫受苦呢!"

1938年,任弼时带着陈琮英前往苏联工作,陈琮英把任弼时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才能让任弼时认真专心地工作。

而陈琮英也没有放弃学习,加入了共产党的她也在努力向自己的丈夫靠近。 女儿"远芳"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只不过为了工作,只能把远方留在莫斯科。

回国后的任弼时立刻投身于抗战之中,抗战计划和作战事宜,以及大大小小的事,任弼时几乎没有合过眼。

陈琮英默默地照顾丈夫的生活,由于自己认真学习,她已经是个很优秀的女性了。 她可以帮丈夫整理、抄写文件,这也是陈琮英最大的心愿。

因为要跟随作战部队不停转移,常年劳累和辛苦让任弼时身上堆了许多病。陈琮英带着自己没有多大的孩子,为了任弼时的状态也不停地迁徙。

这一次陈琮英把孩子带在身上,以免再出现之前的悲剧。陈琮英生育的9个孩子, 活下来的只有4个。

陈琮英总是责怪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孩子夭折和失踪,她心有万种痛却不能说出口。为人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是最难形容的了。

当迎来新中国那天,任弼时坚持了许久的身体,还是倒下了。这么多年积压的病痛,直到五星红旗升起那天,他才放心地释放出来。

任弼时前往苏联治病,让陈琮英留在国内。两个人又开始了曾经的书信交流。

任弼时还说: "当初你学会写字后,寄来的第一封信,别人都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可是我懂。"

治疗之后任弼时回到了国内,组织给了这对夫妻许多经济物资上的支持,可是任弼时和陈琮英都拒绝了。

任弼时说: "国家正是需要发展的时候,给我这些东西还不如好好建设国家!"

陈琮英扶着任弼时点头道: "我们都是苦过的人,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很喜欢。我们不能多拿国家一分一毫,绝对不能搞特殊。这房子你们也不用修,我们自己住的舒心就好了。"

1950年,当得知任家的孩子从天南海北赶回来时,任弼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他握着陈琮英的手说: "我们只有这四个孩子了,琮英,我真的对不起你,你跟着我受了太多罪了。"

陈琮英赶紧给他抹掉眼泪,说: "受什么罪,我跟了你一辈子,追着你跑了一辈子,我都不觉得受罪,你别这样说了。赶紧别哭了,孩子们要回来了,待会儿咱拍一张全家福。"

然而这一张全家福,却是最后一张全家福了。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6岁。

当任弼时走后,陈琮英为了任弼时的后事忙前忙后,等人都走了之后,陈琮英望着任弼时的照片流出了眼泪: "说什么以后好好待我,自己怎么先走了。"

陈琮英知道任弼时一定不想看见自己这么难受,她也不想一直陷入难过中。可是睹物思人,这让陈琮英实在受不了。

房间里堆满了任弼时的东西,也堆满了她和任弼时的回忆。 她搬离这个充满回忆的房子,但却在回忆中度过了余下的55年。

2003年5月31日,陈琮英走过101个春秋,因病在北京逝世。

任弼时和陈琮英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可是却又被赋予了浪漫色彩。青梅竹马、携手共进、革命夫妻......

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也为彼此付出了太多,这才是真正的伉俪情深。任弼时也曾对陈琮英说: "这场包办的婚姻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下辈子我们还要被包办。"

在物欲横流的如今,这才叫真正的爱情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