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首位女将军,一生3次婚姻,遗嘱感动世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李贞,从无知童养媳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革命与婚姻相互交缠,在血与火交融的戎马生涯中, 李贞曾三次结婚,两次失子,一生历经坎坷 ,她的信条贯彻了她的一生: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

1908年1月,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十分重男轻女的贫苦农民家庭。李贞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5个姐姐,在怀李贞时,她的父母都寄予厚望,希望是个男孩,可惜,还是个女孩。 李贞6岁那,她的父亲因为收成不好,压力太大,再加上又没有儿子继承香火,郁郁而终。 家中的顶梁柱倒塌,生活的重担都落在李贞母亲肩上,但一个乡野农妇,哪养得起那么多人,为了不让女儿们饿死,只能把女儿一个个送出去当童养媳。 李贞当然也不例外,她被送去做了古家儿子古天顺的童养媳,说是童养媳,其实跟丫鬟没两样,在古家的那些日子里,李贞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洗衣、做饭、打扫,什么都做,还古天顺和她婆婆还是一个不如意就是破口大骂、拳打脚踢。

1924年,16岁的李贞与20岁的古天顺举行了婚礼。由于长期承受着古家的虐待,李贞对古家怀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敌意,对古天顺也是如此,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毫无爱情可言。 有一次,李贞上山砍柴,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待她把柴抗回家时,全身上下已经湿透了,和从水里捞出来的没两样。与此同时,古家其他人业从田里劳作回来,同样被雨淋湿了。但因为没有干衣服换,婆婆就开始责骂李贞偷懒,没有把衣服洗出来。

李贞实在是忍不了了,生气地回嘴:“我上山砍柴去了,哪有时间洗衣服呢?”古天顺见她竟然敢跟母亲顶嘴,抄起一根棍子就朝她头上劈下来,古天顺的粗暴行为,使李贞伤心透了。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绝望,天大地大,自己却没有一个容身之处,与其早晚被古家活活打死,不如自己先解决了自己!于是, 李贞穿着一身湿衣服,直接跑去河边自杀了,还是邻居看见把她救了过来。

1926年春天,革命组织来到李贞的家乡,四处宣传进步思想,还成立了一个妇女解放协会 。刚满18不久的李贞知道后, 直觉告诉她,这会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于是李贞急急忙忙跑到组织的宣传处,希望报名加入组织。童养媳出身的李贞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开启她的思想解放之路。

同年10月,北伐军进入浏阳,由群众组织的各种公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李贞则带头,率领着妇女们做军鞋、搞宣传、筹兵粮,成了永和地区小有名气的女革命者 ,这时的她已然脱胎换骨,犹如新生。不久,她便因出色的表现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

1927年3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境界更上了一层楼。 在李贞不断成长的时候,她丈夫古天顺的思想却依然愚昧、无知。李贞好几次动员他参加革命,都被他骂走了。 于是,里贞干脆直接住到永和区上,一连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不回家,这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名存实亡了。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湖南立刻发生了“马日事变”。李贞被国民党通缉,告示贴满了整个永和街。 胆小怕事的古家被吓坏了,十分害怕李贞拖累了古家,反复申明李贞早就和古家断了关系,并急忙给李贞母亲送去了休书。 当时李贞正躲在母亲家屋后的深山里,送饭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她时, 李贞不如释重负地笑了,她高兴自己摆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终于可以完全自由地投身于革命之中。

1927年10月,王首道、张启龙等党员奉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来到溯阳东乡,目的是早日重建组织。抵达目的地后,二人迅速联系上了李贞同志,短暂的商榷后,迅速组建起了中共浏东游击队,并由李贞担任委员长。

张启龙生于1900年,和李贞是老乡,都是永和人,曾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对于这个年轻有为的同乡领导,李贞一直十分崇拜,并在日常的工作相处中,逐渐由敬生爱,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儿女情长必须排在革命奋斗之下,因此她一直将感情藏在心底。其实,张启龙也早注意到了干劲十足的李贞,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上下级关系,加上也不清楚李贞的心意,张启龙也没有向李贞表达过自己的感情。这时,一场特殊的战斗促成了他俩的婚姻。

1928年5月,张启龙受上级指示去到湘东开会,途中经过一个叫观音塘的地方时,被反动团的团丁抓住了 。大家迅速商量营救方案,因为观音塘对婚事的监查最为放松,最后 选定以假扮迎亲的方式来麻 痹敌人,出其不意,救出张启龙。 李贞是“新娘”的最佳人选,坐在花轿里蓄势待发。

“迎亲队伍”过卡后,便直直往团防局走去,一到门口,“轿夫”们突然停下,从花轿里取出枪,打倒哨兵挺进大门。“新娘”李贞也麻利地跳出花轿,连头饰也顾不得取下,提着枪就和队员们一起冲进团防局。这时,游击队长李石雄也带着另一部分游击队员从外面攻打过来,大家里应外合,很快就打跑了团防武装,从牢里救出了张启龙。 同志们早就看出张启龙和李贞之间的感情,等着他们的好消息,无奈他们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便顺势挑破了两人的窗户纸,对张启龙开起了玩笑:“ 你这次得救,可要好好感谢新娘子李贞咧! ” “要怎么感谢呢?”张启龙问。

有人便说:“当然是让她做一次真正的新娘子咯!” 张启龙望着披红戴冠、满脸通红的李贞,迟疑了下,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意,望向了李贞,李贞羞涩地点了点头。几天后,他们在游击队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他们这段传奇又浪漫的婚姻,至今在浏阳一带广为流传。

1929年初,李贞怀孕了,这对任何一对恩爱的夫妻来说,都是一件难得的大喜事,李贞和张启龙也不例外。 然而,残酷的战争很快扼杀了他们的喜悦。一天,李贞带领的游击队员与敌人在一个叫拾捌折的地方发生了遭遇战。他们与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但是双方的人数实在是差距太大了,李贞和仅剩的4个战友被敌人们逼上了祖师崖的山头。

5个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重重合围的敌人又步步紧逼,身后是几步之遥的悬崖 ,面临这样的死局, 李贞决定赌一把,对战友们喊道: “我们决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是共产党员就跟着我往下跳!” 说完便率先转身往悬崖上跳去!所有战友都跟着李贞一样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这次跳崖,三人牺牲,李贞和另一名战友侥幸落到树上,活了下来。

但李贞四个月的孩子在猛烈的撞击下流产了 。不久,李贞离开游击队去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洲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中共平江县委军事部长兼妇委书记等职。张启龙则调任中共湘东特委书记。他们成了湘鄂赣苏区一对著名的革命夫妻。

1933年,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牵连者众多, 张启龙被冠以“阶级异己分子” ,被秘密关押。 李贞作为张启龙的妻子,要么马上和张启龙离婚,要么划清界限;要么和张启龙一起连坐。 李贞怎么可能在危难时刻抛弃心爱的丈夫, 张启龙为了不牵连李贞,主动提出离婚,在监狱中签了离婚协议。

李贞接到判离通知后,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多次到保卫局申诉,请求保持他们的夫妻关系,但遭到了无情地拒绝。一对革命爱侣就这样被“左”倾错误路线生生拆散了。离婚后的李贞,被派到瑞金党校学习。

1934年,李贞重回湘赣苏区任职,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不久,甘泗淇从苏联留学回国,受党组织委派来湘赣苏区红六军团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与组织部长李贞在一起工作。 两个人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对彼此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两颗心也靠得越来越近了。

但李贞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还结过两次婚,肯定配不上留学归来的甘泗淇。 最后还是在红二军总指挥贺龙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撮合下,在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由贺龙亲自主婚喜结良缘。

长征途中,战斗频繁,气候极端,供应紧张,漫长而艰难,此时恰逢李贞的第二次怀孕, 组织上考虑到这些情况,决定让怀孕的李贞就地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说,但李贞坚决不同意,誓要随部队继续前进。

长征途中,为精简机关,军团组织部只留下三个干部,人员少,工作量大,李贞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很快,听到消息的甘泗淇也赶来了。由于战斗需要,甘泗淇和李贞虽都在长征途中,但两个人带领着不同的部队分开行动。

长征途中李贞挺着大肚子,吃尽了苦,而甘泗淇的工作既要指挥战斗,还要做部队的政治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李贞。只有一次李贞病倒,得了伤寒病时,在贺龙和任弼时的“命令”下,甘泗淇才得以赶到李贞身边。 部队过草地时,李贞已怀孕7个多月,恰恰在这最艰苦难走的时候,李贞早产了。

这个时候,大人吃树皮都不一定能过活,更别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了,没多久,这可怜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的打击,产后的虚弱,伤病的侵袭,使李贞高烧不退,常常昏迷不醒。这时候,甘泗淇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地来照顾她。

李贞骑不了马,甘泗淇就背着她走。战友们还为李贞做了副担架抬着,甘泗淇很受感动,只要他在,必定会抬起承重最多的那一头,说什么都不肯换人休息。患难与共的夫妻二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一路到了陕北。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李贞告别前线,急流勇退,在担任起了后方的宣传工作,同时担任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而甘泗淇也没闲着,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李贞也因为工作的调动,调到甘泗淇所在的西北野战军,任政治部秘书长,后来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参加了解放大两北的一系列战役。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甘泗淇、李贞一同走进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授衔。甘泗淇授予上将军衔,李贞授予少将军衔,周总理亲自为李贞授衔,并对李贞说: “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 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了第一个女将军和第一对将军夫妇。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大寿刚过两个月,便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匆匆离开了相依为命30年的妻子李贞。1980年,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李贞的级别定在大军区副职级。可是,李贞仍住在原来的,空荡荡的,没有一间像样的家具房子里, 每回节假日亲友战友们过来探望,会客的小厅基本上就会挤得坐不下,身边人都觉得以她的功勋与身份不应该住在这么破旧狭小的老房子里。

可李贞却不这么认为,她语重心长地说: “这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好的,有个住处就很好了,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只有置身于群众之中,就永远不会脱离群众嘛!” 最后,还是国家出面,好说歹说总算将她迁入了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的干部楼房。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 李贞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先后不断收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孩子们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为她送终,却在为她整理遗物时发现,除了4枚记录着她辉煌而荣耀过去的勋章外,李贞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1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1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万元人民币和战争年代留下的2根小金条。

即使是这样,李贞还是选择将所剩不多的积蓄做了如下安排—— 1根金条捐至浏阳县,也就是自己的家乡报答其养育恩德,另1根则捐给丈夫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其余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赠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临走前还在为了党和人民着想,尽最后所能地去多帮,在场的人无不感慨万千。

李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人民、共产党;离去时,留下的依旧只有对党、孩子、丈夫、家乡的爱。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李贞,不愧是开国第一女将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