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怎样让边缘人融入小组合作中

如题所述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虽然对科学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得到提高。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参与科学探究,组织小组合作,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中,如果让每个学生每人一套工具,各做各的实验显然不可能。于是在实验合约中确立合作组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考虑。在这样的组合中,可以通过同伴互助教学使学习者彼此提高学习技能,增强自信和学习动机,改善了学习态度,增进承担责任的意愿,并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渐渐地我发现一些问题,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模仿着同学和老师的做法,盲目地操作着,这样的课,从表面看学生都在参与活动,实际上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因为实验前没有思考,实验后也没有总结,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于是我反思这一现象:我们提倡的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自由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们强制性地将实验小组定为平时上课的四人小组是不合情理的。为使彼此各有适合的归属,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后教师再统一协调(一般要考虑一个组有一个能力稍强的学生)。组长由老师推荐,小组确定后经过一定时间(一般1—2月)再自由组合。
  就这样上了一段时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在上一堂公开课时,看到有的同学坐在位上不参与,不发言,不积极。我问他为什么不动手呢,他说:“老师你不知道组长死抓着器材不放。”我明白了:组长在小组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这种领导者独揽了操作大权,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常常有这样一些表现:东张西望;只看不说,在小组中较少提出建议;离开本组,到别的组观望(有时会引起抗议);发呆走神;当由他代表小组汇报时较难使人满意,而同组他人却能完成汇报(排除单纯表达能力因素);做别的与研究无关甚至影响别人的事情。
  反思:这些学生和小组同学在一起,有的也动手动嘴,但就是没动脑筋,这是不易发现的。多数情况下并非教师不重视他们,而是以为他们也在“一起干”。其实,这些学生的参与水平低是有踪迹可查的,主要问题是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每个实验探究活动时,没有一个合理的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工作。以如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当让学生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时,每个小组成员都抢着做搅拌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两三个人一起拿着搅拌棒在搅拌,却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实验现象上,更没有去做实验现象的记录这项工作。又比如在上《光》这节课时,让学生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关系时,个别同学却拿起手电筒,做起了手影,玩得不亦乐乎,小组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人开始探究活动。学生这样的“疯狂”状态,不仅减慢了实验的进程,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使实验结果的得出受到影响。
  改进方法:合作中要明确分工。不少实验教学,学生只是形式上地坐在一组,由于没有合理的分工,随意性很大,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进来,成了旁观者。分组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要有合理的分工,包括实验员、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具体分工一般每周轮换一次),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于是每次试验前我都对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角色进行细致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小组的分工和约定。小组分工只有具体化,约定明确,小组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角色的一般分工有组长(主持人)、观察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等。组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主持、管理全组的工作,召集本组成员迅速各就各位形成学习小组。观察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迅速进入角色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活动中如有边缘人、开思想小差的进行及时纠正。记录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记录小组活动所需的数据、结果等。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把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在班上呈现出来,供全班同学评判、分享等。角色分工这实际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是他们学会做人,锻炼融入社会能力的好机会,所以科学课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
  二
  1.科学分组,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时,我遵守“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把前后四个同学划定为一个小组,由老师指定组长,不论你是乐意还是不乐意,只能遵从老师的意愿,其实这样不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需要一个组长主持,需要一个同学记录,需要一个同学负责器材与操作,在完成合作探究后还需要确定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一个一个地发表意见,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
  选组长时我采用学生自荐和同学推选相结合的方式。“请愿意当组长的同学到台上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有近20个同学上台争着当组长,然后我让台下的同学从自愿当组长的20名同学中推选出了6位同学。组长选定后,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成立小组。这时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组长择组员,组员挑组长,很快成立了6个探究小组并重新选定座位坐好。接着我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来个竞赛,看哪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同学们在组长的组织下,探究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2.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进行小组间的分工。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或者几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蒸发》中有三组并列的对比实验,每个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在讨论好实验方法后,可以让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或者几个实验,进行合作探究,请进行不同实验内容的小组汇报,这样便减少了重复探究。
  对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同一小组的学生如何帮助他,给他留出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大家都有想法时,是否可以先不争着讨论,让不善言谈的同学先说,然后大家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
  3.“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真棒,真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好像已经听腻了这种呆板的评价方式,变得有点无动于衷了,于是我尝试着语言丰富点:“××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对小组长的评价:“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等等。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了倾听、乐意倾听,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大家都能自由表达的群言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除此之外,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也尤为重要,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分组教学在评价时就不应再以个别同学为基本评价单位,我认为个人评价有它的优点,小组评价也有它的妙处,通过小组竞赛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定一些量化的标准,比如在这一节课中,每个小组分别得了几颗星,哪个小组评为实验操作的小标兵,今天的光荣榜上有哪几小组。小组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很有帮助。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深有感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