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为何写词只是爱好,杀人才是主业?

如题所述

事实上,说辛弃疾的主业是杀人,副业是写词,一点儿也不为过。辛弃疾的一首《破阵子》,至今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对于不了解辛弃疾的人来说,辛弃疾一定是一位背负书袋,书卷气非常重的男青年形象,然而,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那么,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

南宋文豪陈亮曾在《辛稼轩画像赞》中这样评价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背胛有负”,就是说肩部肌肉发达,可见,辛弃疾绝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当然,辛弃疾与张飞、李逵之类的人不同,他就是一位集彪悍与智慧于一体的猛人。

简单地说一下辛弃疾的身世,他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宋朝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最深,此人便是他的祖父辛赞,辛赞乃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虽然辛赞当了金朝的县令,但是他骨子里却偏向宋朝,辛赞非常喜欢辛弃疾,他经常给辛弃疾灌输抗金复宋的教育,这对辛弃疾的未来影响非常大,事实上,辛弃疾的名字也是辛赞所取,所谓“弃疾”,就是学习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去病”。

有了辛赞这位祖父,辛弃疾的童年属实过得非常充实,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练习武术,就这样,辛弃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辛弃疾一生做过不少惊天动地地事,比如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侵宋,辛弃疾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部队投靠耿京。后来,起义军中出现了一个名为义端的叛徒,辛弃疾听说之后,二话不说就拍马扬鞭,将义端抓了回来。又有一次,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起义军首领耿京,投靠了金国,辛弃疾一怒之下带领50人冲进金军5万人的军营,将张安国绑走,让一众金兵为之胆裂。

可见,辛弃疾不仅是一位大词人,更是一位大将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2

辛弃疾是足以和苏轼齐名的词人,但是同时他也是一名武功卓绝的侠客。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恢复北宋王朝的地盘,挥师北伐。至于杀人,因为武功卓绝,难免会杀人。


辛弃疾原本出生在金人的地盘,在当时的山东地区。

这个时候山东已经被金人给占领了,不过辛弃疾的父亲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儿子,他们一家子都是宋朝人,将来有机会要回到宋朝去。

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之下,辛弃疾逐渐开始立志恢复宋朝江山。长大以后的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的抗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在辛弃疾的努力之下,耿京起义军决定南下归宋,并且由辛弃疾前去南宋报信。

宋高宗自然非常高兴,可是等到辛弃疾回到耿京队伍中的时候,耿京已经被叛徒张安国给杀了,义愤填膺之下,辛弃疾带着50多个人就冲入了数万人的金人大营,将张安国抓获带回了南宋建康,张安国被南宋处决。

辛弃疾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的事情,也就这么传开了。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宋做官,他向朝廷上书多次,希望可以北伐,可惜都被否决。

辛弃疾在南方各地做官,平定了不少内乱。但是因为他北伐的想法和掌权者不和,所以始终没有被真正重用。最终辛弃疾在多次被弹劾的情况下,选择告老还乡。

即使后来韩侂胄主政,想要北伐,也只是将辛弃疾当成了一个榜样来启用,并没有给予辛弃疾什么实权。

所以辛弃疾从回到南宋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对抗金人的希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内,陆续写下了大量爱国诗词,成为了一代词宗。

说到他杀人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在山东地区对抗金人,以及南下后,在南方平定叛乱时的所作所为。

第2个回答  2020-02-29

辛弃疾留给我们后世的身份标签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豪放派词人,可他的终极人生理想却不是做个文人骚客,恢复中原,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才是他的终极人生目标。

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当时整个黄河以北都是金国的地盘。辛弃疾虽是汉人,却是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迫不得已在金国做个小官,却时刻不忘国愁家恨,希望有朝一日国家能够统一,重回故国怀抱。辛弃疾小时候他祖父常带他登高望远,遥望故国。在祖父的影响下以及自己感受到的金人的野蛮统治,辛弃疾从小便立下了杀金敌、匡河山的雄心壮志。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组织两千余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任掌书记。1162年辛弃疾被派往建康和南宋朝廷联络。归来后却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然后率众重新降金的不幸消息。辛弃疾听后怒发冲冠,带领身边仅有的50多人突袭张安国5万多人的大营,直取张的首级。然后慷慨陈词劝谏了众人和他一起归还南宋。

辛弃疾归宋后,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担任无关痛痒的小官。辛弃疾还是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向朝廷上书了北伐谏言《美芹十论》、《九议》。《美芹十议》我看过,那拳拳爱国之心、忧国忧民意识真的很令人感动,但高宗赵构却对此表现十分冷漠,根本无心北伐。

辛弃疾自从1162年回归南宋至1207年去世,四十多年的时间始终没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心中的信念不改。具说临去世弥留之际还在高喊:杀敌!杀敌!虽初心不变,但壮志难酬,只得把心中的爱国情感、英雄情结寄托在词作中。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只能“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谁能为这大宋的英雄揾去英雄泪?

第3个回答  2020-02-28

辛弃疾的主业当然不是杀人,他也不是什么古惑仔,他只是一个文武兼备,内心深处永远燃烧着爱国之火的臣子罢了。

提起辛弃疾,我们都知道他是豪放派词人代表,毕竟我们最开始认识他,是在初高中的课本上,是从学习他的诗词开始的,所以对他的第一印象,难免会带着传统文人特性,觉得他也该是文弱的书生模样,只不过是感情更豪放了些。

不过等到更多地了解他之后,在知道了他原来也是南宋鼎鼎有名的大将,也曾参加起义,挥舞刀剑,加入杀敌的阵营,这时才觉得他和以往的认知有些出入,才会有种“他原来是这么猛的吗?”的反差感,但其实,辛弃疾一生满腔热血地参与战争,绝不是简单的“喜欢杀人”而已。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经沦陷在金人的手中,辛弃疾自己小时候就见到过许多让人仇恨的画面,金人对汉人的残暴统治,让他有了屈辱感,再加上祖辈也对金人恨之入骨,所以辛弃疾长大后,内心便有着一股强烈的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22岁的时候,辛弃疾就加入了起义军,在军队中他嫉恶如仇,勇敢又果断,他身上燃烧着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宋高宗就曾赞赏过他。

基于这种感情,辛弃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诗词,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他的这种过度热情反而让朝廷不太领情,他豪迈的性格和执着于北伐的信念,让他在官场屡次受挫。他多次被派去当地方官,去整顿地方治安,这与他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因而也让他的内心愈加痛苦。

四十二岁时,辛弃疾被免职,此后隐居了二十年,六十五岁时,他感到自己垂垂老矣,于是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写下了那首名垂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十分悲壮,充满着他的无奈和失望,然而却依然豪气不减,可以想象,如果此时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会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阵。

这就是辛弃疾,一个到老都还在念叨着自己再也不能上阵杀敌有多可惜的人,他并不嗜血,也不喜欢杀人,他只是想恢复被夺走的土地,想保护自己的族人罢了。

第4个回答  2020-03-03

是的,辛弃疾一生的确杀了很多人,但我们要说清楚他为何杀人,不然我们很可能会因为简单而血腥的“杀人”一词而埋没了一位传奇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此时距离北宋灭亡以及靖康之难已经足足过去了13年,辛弃疾出生的地方,已成为宋朝的故土,现如今的掌控着是金国。所以说辛弃疾一出生,便看到侵略者对中原人的屠戮以及压迫。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北宋遗民开始怀念起北宋的幸福生活,这种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少年辛弃疾,所以辛弃疾长大成人后,便十分向往宋朝,同时对金国侵略者十分痛恨。当时正值金国与南宋政权摩擦不断的阶段,受到影响,北方被占领的地区起义不断,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了义军当中。

被压迫的同胞,被侵占的土地,拿起刀剑反抗的人,自然会杀人,但这种杀人,是建立在侵略者的伤害自己的基础上的,不能单纯的用“杀人”二字来概括,因为这更是一种爱国行为,所以历史中的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一生完成了很多诗人梦想却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文能挥毫泼墨,成就不朽诗篇,武能安邦定国,立下万世伟业。他不仅写出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经典词句,还创造了千军万马取人首级的传奇。

公元1162年,辛弃疾所在的义军出现了叛徒,不仅杀了义军首领,还叛逃到了金人阵营,辛弃疾率领仅有几十人的队伍,袭击敌军拥有上万人的营地,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的一生是幸运的,完成了提笔吟诗与金戈铁马的完美结合,但他一生也是不幸的,一味委曲求全的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辛弃疾终将成为最落寞的那一位。

与其说辛弃疾杀人才是主业,倒不如说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为爱国的主业而不懈奋斗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