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平时的教育孩子中,用了哪些管教的方法,成效如何

如题所述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教养氛围中,可以培养自律、自信、自己解决问题以及合作等能力。从这三个方面的培养来聊一下我在家庭教育中最常使用的三个方法:
日常惯例表:它作用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稳定的日常作息,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从孩子幼儿园大班开始,每个学期前我们和都商量着一起制作几张本学期的日常惯例表。里面有早上上学前、下午放学后、周末或者假期的惯例表。孩子通过时间的安排和梳理能自主安排课余时间, 同时也建立相对稳定的作息规律。
现在孩子已经习惯每个学期新开始,定好一定的惯例时间。这不仅解决了迟到晚睡的问题,而当一些临时安排和固定安排有时间冲突的时候,孩子也会学习如何从惯例表中做适当的计划调整。对于我们大人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少去了每天唠唠叨叨提醒的焦虑。
鼓励:鼓起孩子的勇气,让他从内心认为自己能行,将外部内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由于幼儿园没有学习写字,孩子在刚入小学的那段时间写字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家长有的时候难免也会着急上火,不自觉的去提醒孩子需要一笔一划写好。但越是这样提醒他做得不好,他越是没有信心。这时我想到了,鼓励可能对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来说更有效也更需要。于是,每天当他写字的时候,我就不断的去鼓励他告诉他“今天你这个大字写得比昨天更整齐了,没有写出框格外面哦”;“今天这个人字写得比昨天更加有力了”;“你今天的作业纸张比昨天更干净整洁了”。
通过一段时间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同时不停的给予他鼓励,孩子终于克服了写字困难,也开始懂得欣赏自己的字了。他时不时会喊我过去看说:“妈妈,你看我这个字写得不错吧;妈妈,我认为我这个字写得最整齐,妈妈,今天我写的比昨天更好了吧……”。看,这就是鼓励神奇的力量。
启发式提问:它是运用和结合当时的情景状态,有效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对很多事情总是会提出一些有趣的为什么或者想要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时候我一般不直接给予答案,更多的是启发他多想一下如何看待或者该如何解决。比如在4岁的时候,我们路过一家宠物店商店。孩子问我:“妈妈,这些小动物被关在里面会不会不开心啊”。我说:“嗯,你认为呢?妈妈想知道你的想法”。孩子说:“嗯,我觉得很不开心,不能像我们一样到处走,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吃好吃的”。“是哦,你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你觉得小动物在笼子里每天怎么打发时间呢”。“舔舔自己的毛,抓一抓玻璃,叫几声,这样就不会那么无聊了把”孩子说。……
类似这样的启发孩子不直接给答案的对话,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生活小场景中。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通过启发,可以发现孩子的思想和观察原来如此丰富!
         心理学专业亲子讲师,陪伴您一同成长。微信公众号 ID:qzjslh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0

父母的眼界,决定着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心胸,决定着孩子看待事物的格局。

父母的层次,决定着孩子脚下的路。

8张漫画,让你看清楚什么靠谱家长与不靠谱家长的区别。与您共勉,一起做靠谱的高层次的父母!

1、你给孩子的陪伴,90%都是“假”的

学校开家长会,有位校长在讲座中说到:

“你看学校里面,孩子的成绩单发出来,从后往前看,成绩最差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伴最少的。”

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仅是因为自己自觉,而他们的父母对教育付出更多有意义的陪伴。

然而,陪伴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家长,工作繁忙,为了能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为了“学区房”东奔西跑,很少把时间留给家庭和孩子。

有一些家长,全家齐上阵,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天候围着孩子转,做饭洗衣接孩子,穿衣喂饭陪写作业,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也不给孩子独处的空间。

照顾好自己,经营好家庭,关注到孩子,陪伴不是完全占据,也不是心不在焉,而要实实在在。

愿天下父母能懂:

用10%的心,陪伴10小时,不如用100%的心,陪伴1小时。

2、满分的父母看过程,不及格的父母只看结果

有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词,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对于旅行来说,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只想着目的地,急于早点到达,反而会错失很多眼前的风景。保持好心情,徐徐观之,徐徐前行,未尝不是一种美好。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也是一样。如果父母只在乎一场比赛的结果,只在乎成绩单上的数字,会错过孩子的很多成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或许孩子没有能取得理想中的结果,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他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美好的品质,收获了很多比成绩、比结果更有意义的东西。

看不到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身心。

学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是每个父母必修的功课。

3、教育孩子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白岩松曾经在采访中很直接地说:“很多家长会把教育孩子的过错,怪罪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其实最需要反省的是家长自己。”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和永恒的班主任,这个道理虽然听起来“俗”,但却是真理。

老师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坦白说,老师很难顾得上每一位孩子,尤其是孩子性格和道德品质上的问题。

真正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家长。

做父母的,永远不要完全指望别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4、你的好情绪,就是孩子的好天气

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成为了众多家长的通病。

如果你常常否定孩子,那么一定要注意,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态度了。

常常否定孩子,孩子会在“打击教育”中逐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的勇气,变得自卑和懦弱,变得怀疑自己。

如果你常常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高兴时夸夸孩子,不高兴时对孩子爱理不理或否定打击,那么你也要改变自己了。

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的情绪会落在自己身上。

一个低价值感,没自信的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话:“教育孩子,无非是好好和他说话,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如果你做到了,那你的孩子就非常幸运。

5、不让孩子犯错,才是教育中最大的错误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带三个孩子出门,遇到了同一条路,路面崎岖不平,还有坑坑洼洼的小水坑。

第一位妈妈说:“这条路太危险了,你不能走,会摔倒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二位妈妈说:“孩子,这条路不好走,妈妈抱着你走吧。”

第三位妈妈说:“孩子,这条路有点难走,但是我们要去到目的地,必须要走这条路,妈妈牵着你,我们慢慢走过去。”

结果可想而知,第三个孩子在妈妈的指引下顺利走过了难走的路,从此他碰到这样的路,不会害怕,不会退缩,能够独自走下去。

这条路,是出门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有的路,孩子必须自己走,有些错,孩子必须自己犯。

在不伤害别人,不触碰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

让孩子知道,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我们学习到修正错误,完善自我的方法。

6、聪明的父母,鼓励孩子;糟糕的父母,打击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怎么就能考那么好?”

“就你还想上XX学校,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算了算了,我看你也不行,我们还是放弃吧。”

如果孩子整天把你和别人家的父母作对比,你会开心吗?

为人父母务必记得,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是刺激孩子努力向上的标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突破自己就是一种胜利。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选择。

7、高层次的父母做引路人;低层次的父母只会发脾气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是否懂得思考,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能够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一颗从容的心,不会随波逐流,不会中庸,他们清醒自知,能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而孩子的好奇心,是启发思考的第一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好奇心萌发的表现。有的父母会因此暴怒,有的会加以制止,而高层次的父母,懂得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去引发孩子的思考。

父母要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引导孩子探索。

8、孩子不是你的希望,你自己才是

很多父母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年轻时没有完成的心愿,希望能由孩子来完成。

因此,父母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机会,带孩子上昂贵的补习班,给孩子买最好的学区房

但是,父母却不舍得在自己身上投资。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复印件,你现在的人生,就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写照。

一个家中没有一本书,父母不看书的家庭,无法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父母经营自己,努力拼搏的背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标杆和榜样。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再挽回。

愿你我都能在这八张漫画中,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慢慢修正。

尽早发现问题所在,尽早改进,与孩子同行,让教育不留遗憾。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我很庆幸自己生的是女儿,女儿相对比较乖一点,平时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只要我指出她不足之处,孩子很快就能改正。

而如果是男孩子,可能情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邻居有一个小男孩,脾性很倔,所以家里人对于管教他的问题,真的很头疼,但是我觉得,孩子都是一样的,只要用对方法,孩子都可以管好。

每个家庭里这个小小人,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都或多或少有那么点小烦人,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和脾气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001审视自己是否有“负面情绪”?

我这里提出三个词,家长朋友们可以做一下“自我诊断”。

一是“抓狂”。孩子不听话,自己没有有效的办法引导,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孩子拒绝和家长对话,怎么能不“抓狂”?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用“抓狂”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负面”的了。你愤怒了,孩子所以也愤怒了,他的行为是你的行为的投射。

二是“沮丧”,在孩子身上你期望的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你希望他坚强,她却总是脆弱地哭;你希望他坚持,她却只有“三分钟热度”;你满心期待给她报了一个兴趣班,她去了一次说不想去了,你真的很“失望”、很“沮丧”。

三是“慢与快的纠结”。孩子的快与慢总是和你唱反调,过马路你让他慢慢走,他向一阵风就冲到马路对面了,早晨起床,你让他快点穿衣服,他却磨磨蹭蹭像个小乌龟。每到这时,你的“坏脾气”就冲上来了。

对照一下,不管“抓狂”、“沮丧”还是“快与慢的纠结”,你会发现自己也很“负面”,在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之前,家长要先冷静下来,可以通过夫妻交流、家庭讨论、理论学习、请教专家等方法,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好,把心态调试好,然后再考虑引导孩子。

002教给孩子“什么是情绪”?

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把负面情绪当成“洪水猛兽”,而是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情绪?”“如何表达情绪?”孩子年纪还小,他们对“难受”、“沮丧”、“尴尬”等等感受,还没有理解和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要先通过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再做到化解情绪。

我自己的体会是首先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达情绪的概念,女儿爱看书,我就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告诉她,什么是“尴尬”、“难受”、“开心”等,我记得芝麻街系列绘本中有一本专门讲“情绪”的,女儿非常喜欢读;给她读完以后,我还会让她自己举个例子,什么叫“尴尬”、“今天有什么开心(难受)的事情吗?”讲完之后,孩子会对这些情绪的词汇有感性的认识。

其次,关心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孩子养成谈心习惯。从女儿入园第一天,我每天都会在下班后和她聊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刚开始,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强,很多事情不愿意说,就多问问“今天是不是很开心啊?”、“妈妈看到你有点不开心,对不对啊?”引导孩子多交流,到后来表达能力提高了,话也越来越多,几乎幼儿园所有小朋友的事情都要给我说一遍,有开心的,有难过的,都要讲给我听。我每天这个时候,都觉得挺欣慰的,孩子原因告诉我,是她把妈妈当成了好朋友,知道在妈妈这里可以获得表扬、鼓励、安慰和力量,这样的交流越多,孩子和妈妈的互动越顺畅,孩子的情绪管理也会做得很好。

003用爱化解“负面情绪”

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并不可怕,爸爸妈妈有一个最好的武器,就是“爱”。千万不要在表达爱的时候,过于羞涩,有时候,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礼物,都能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些小人儿们还没有在人生的大风大浪中经历过,他们现在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父母对他们的爱和理解。只要父母真正的关心孩子、有耐心陪孩子玩耍、说话、读书、学习,孩子会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爱,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去交流,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在孩子身上消失的。

第3个回答  2018-06-15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必须的,我们家长不要太强势,让孩子依赖自己,应该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多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其次就是兴趣和习惯的养成,这个就你就必须反思之前的教育,有没有过多的批评孩子,有没有因为好成绩而 忽视过他不好的习惯。这个你可以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中很多理念非常的适合我们阅读。最后就是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只有好的交流,才可以知道彼此在想什么,我和我的儿子的交流方法是一起写电子日记,他口述,我来打,这样倾听和倾诉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交流。他的电子日记已经写了一年多了,效果非常的不错,不仅提高了作文水平,还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教育不能着急,不能打骂,那些一点问题都不解决,在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要冷静的思考才可以想到解决的方法。再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的交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