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轰炸机的遥控炮塔是怎么运作的?

没有雷达,没有导弹,火炮射击都是用人眼瞄准的,请问这个炮塔是怎么做到遥控的?

偷下懒,复制粘贴一段别人的解释。你注意一下背部炮塔后面和机身侧面,有各凸起的气泡小窗,这个是就是炮手的观察窗

B-29有两项技术是领先的,也是其他轰炸机所没有采用的,其中一项就是它的中央火控系统,另一项就是全增压的乘员舱。

当时设计时的考虑是,由于 B-29 的作战飞行高度通常接近万米,外界气温为零下 50 度,再加上全增压乘员舱设计,无法使用人操炮塔,所以采用了遥控炮塔系统。原型机机身上一共安装了 5 个炮塔,机身背部前后各一个,腹部前后各一个,最后一个是尾炮塔,每个炮塔装备 12.7 毫米机枪两挺,尾炮塔再增加一门20毫米炮。有四家公司竞争遥控炮塔系统的合同,包括本迪克斯(Bendix)、通用电气、斯佩里(Sperry)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由于斯佩里为 B-17 和 B-24 设计的人操可升降球形炮塔已在实战中使用过,所以赢得了合同。

据说当年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接受了仿造B-29的任务后。最成功的复制就是B-29中央火控系统。这套电脑化的武器控制系统,使轰炸机上的炮手能控制飞机上的任何一门航炮,并且瞄准目标。西方国家后来在了解图-4火控系统时大感意外。

B-29的机组编制预计 10 到 14 名,一般为 12 名,包括正副驾驶、领航员、投弹手、机械师、无线电报员、雷达操作员和五个炮手。投弹手与投弹瞄准具和射击瞄准具一起被安置在机鼻最前方,正副驾驶并排坐投弹手后面,周围有防弹钢板和防弹玻璃的保护;机械师、无线电报员和领航员紧挨着驾驶舱后。后段的增压舱是四个炮手和雷达操作员的位置,都有装甲隔板保护;尾炮手坐在尾部单独的增压舱中,只有在非增压飞行时才能进出尾部小舱。

除了尾炮塔是直瞄的外,所有炮塔都由炮手遥控射击。位于机鼻的投弹手兼任前炮手,后增压舱内安排有三个炮手,为了解决后增压舱炮手的视野问题,在后机身腰部两侧和顶部设置了三个气泡观察窗,每个炮手各司一方。由于气泡观察窗在飞行中需要承受很大的空气压力,在测试期间曾发生过爆裂的事故,后来在试飞中炮手必须系上安全绳避免坠落。

每个炮手位置上都安装了反射式瞄准具,其中左右边炮手的瞄准具就安装在气泡观察窗内侧,中炮手的瞄准具通过转换安装在顶部观察窗下方,炮手需要坐上转椅来操纵。每个瞄准具都与中央火控系统相连,瞄准具的底座可以水平旋转,目镜可以作俯仰旋转,所有的姿态改变都转换成电信号,控制炮塔指向目标。使用时,炮手握住瞄准具两边的棘轮,使目镜对准目标,这时他会看在目镜中看到由一圈亮点组成的准星,这个准星是瞄准具内部白炽灯光源通过透镜反射形成的。通过旋转右侧棘轮,准星可以放大缩小,炮手调好准星大小,正好套住目标后就按下射击按钮,炮塔开始射击。瞄准具上有个设定敌机翼展的装置,炮手根据手册或目视估计敌机翼展并设定后,再通过调节准星光圈的大小,中央火控系统可以自动计算距离,并根据目标的速度、距离、夹角和自机的速度进行射击补偿。左侧棘轮上有一个张开30 度的金属片,这是一个保险开关,必须被手握住时,瞄准具才能连入火控系统进行遥控射击。

机身背部前炮塔通常由投弹手操纵,后炮塔中炮手操纵,腹部前后炮塔由两侧炮手操纵。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尾炮手外,所有炮手都可以同时操纵两个炮塔指向一个目标。由于中炮手的位置较高,通过顶部气泡观察窗观察,对作战势态有很好的全局视野,理所当然地成了级别最高的炮手——中央火控炮手。他可以通过主火控面板来分配炮塔,例如在需要时可以将四个机身炮塔都分配到一侧,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