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兆性肠上皮化生?

如题所述

肠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轻者仅有少数肠上皮细胞存在,重者可以见到肠绒毛形成。肠化生上皮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组成,其间夹杂有杯状细胞,底部可见潘氏细胞,其形态、粘液特性、酶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均类似小肠或大肠,与胃型上皮明显不同。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况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质,可以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肠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内镜下识别肠上皮化生: 1. 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 mm的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在淡黄色结节型肠上皮化生。为轻度不规则,呈细颗粒状,或绒毛状。 2. 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反光较正常胃粘膜强。瓷白色小结节具有不稳定性,可消失或向弥漫型转化。 3. 鱼鳞皮样外观: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如鱼鳞状,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 4. 弥漫型:粘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内镜下表现为结节型或弥漫性;弥漫型主要有两种形态表现,一种为颗粒状弥漫不平,另一种胃散在米粒状。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则胃镜诊断的准确性也就不同,肠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肠化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也高。所以内镜检查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识别,这样才可以准确活检,提高诊断率。 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分级: 不论大肠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都可将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在400倍光镜下看3-5个视野,若肠化细胞占腺管1/3以下者为轻度(+),占1/3-2/3者为中度(++),肠化细胞占腺管2/3以上者为重度。也有学者将肠化的面积分为0-3级:0级粘膜中不含有肠化病变;1级肠化占粘膜面积的30%;2级肠化的面积介于30%-70%之间;3级肠化的面积大于70%。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程度也呈递增趋势。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癌变,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内镜医生精准取检,病理医生精准描述,给予精准的相应的分型,才有利于临床医生综合评判,指导患者随诊并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7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那么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呢?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黏膜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多见于多种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的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近来有人研究发现肠化生病灶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凹,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凹为中心,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 通过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肠上皮化生作了一系列的分类,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前者与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黏液,具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蔗糖酶、海藻糖酶及亮氨酸肽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 通过黏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验证反应的性质;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11.3%),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型化生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忠的小肠型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慢性萎缩性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研究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年龄越大萎缩区越扩大,肠化的比例也越大。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基本一致,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 由于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故临床上对此种病人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时复查,以防癌变。近年来染色内镜的发展对于发现胃黏膜化生,且进行定位活检及早切除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9-02-07
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那么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呢?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黏膜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多见于多种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的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近来有人研究发现肠化生病灶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凹,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凹为中心,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 通过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肠上皮化生作了一系列的分类,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前者与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黏液,具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蔗糖酶、海藻糖酶及亮氨酸肽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 通过黏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验证反应的性质;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11.3%),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型化生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忠的小肠型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慢性萎缩性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研究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年龄越大萎缩区越扩大,肠化的比例也越大。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基本一致,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