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有战术失误吗?

如题所述

中日甲午战后百余年来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阐述了中国战败的原因,然而军事技术上的落后也是中国战败的一个原因。而军事技术从广义上来说可以指军事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两个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

1、技术装备

海军:以日本在七十年代侵略台湾和中法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惨败为契机,清政府制定了发展海军的战略,1875年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海军建设方针,命令李鸿章全力经营海军,李鸿章自英国和德国购买舰船,使得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军,共包括大小舰船多艘(不包括鱼雷艇和辅助舰船)。

但是北洋海军的战舰大都是1891年前所购,舰船老化,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没有添置过任何舰船。此外从1891年4月开始户部建议停止购买舰上大炮和裁减海军人员,再者北洋海军舰船经过几年的磨损舰船性能已经大打折扣。

清政府战舰

(1)舰船航速方面,致远舰船号称时速18海里,实际时速只有15海里,而日本舰队的航速平均19海里每小时,特别是吉野每小时23海里,在当时炮舰战争的海战模式下,这是日本舰队在海战中容易变阵而取得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从战舰排水量上看北洋海军陆战队3000吨战舰只有定远、致远,日本则有吉祥野、扶桑等9艘3000吨战舰。

(3)最致命的弱点是缺乏速射炮,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有速射炮155门,各主力舰艇都装备速射炮,其发射速度是北洋舰队旧后堂炮的5倍,清政府因为不存储炮弹而弹药缺乏,还有大量次品和练习弹药。

日本战舰速射炮

总之技术装备的落后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技术装备又取决于科技的力量,清政府由于缺乏对科技竞争观念的正确认识,所以没有充分利用西方科技来武装国防,以至于影响了海军事业的发展。

清政府水军

2、陆军方面

日本政府于1887年拟定《征讨清国策》,到1892年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10年扩军计划。建立起了一支以中国海陆军为假想敌,拥有常备军63000人,预备兵230000人的近代陆军。

1871年山县有朋建立日本陆军参谋局开始,强化了日本军队武士道精神。而中国军队当时的主力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属地方部队,部署分散,清朝铁路差遇到战事难以集中。在武器装备上,甲午战前,清军有大炮2000门,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万支,12万参战部队85%的士兵装备枪支。日本军队则有大炮294门,100%装备枪支。

山县有朋

总体而言中日陆军武器上差距不大,甚至装备毛瑟枪和克虏伯大炮的北洋陆军还略占优势。中日陆军武器装备的真正差距是武器的整齐划一,清军枪支种类繁多,在统一训练、弹药补给方面远远落后于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武器统一化的日本。

但是日本陆军战胜中国的关键原因是部队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模式已经实现近代化。而清军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反而让炮兵陷入被动,而日军参战的旅团级别以上军官则有一半到过欧美留学或者考察炮兵战术。此外训练不足和不懂武器保养也是问题。

清政府大炮

关于清军作战指导思想也就是军事技术的软件方面,学术界有了统一的看法,《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一期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一是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忽视战争准备;二是清政府实行消极战略方针,如实行海守陆攻的方针,但近年来学界对此看法有争议;三是清政府忽视侦查敌情,对敌人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四是清政府指挥不统一,水陆不协同;五是清政府惯于分兵守点,不善于集中兵力机动作战。以上原因也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清政府兵力分散

戚其章则通过对中日海军战略的研究比较,认为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在引进造船工业,创建海军的同时,忽视了对近代海军战略的研究和掌握,日本海军则制定了以夺取制海权为目标及海陆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

戚其章

近年来一些著作提出信息闭塞和交通落后也是战败的原因。让中国军队指挥、后勤等受到不利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