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努尔哈赤要选择沈阳定都,而不选择辽阳呢?

如题所述

满清王朝,曾经有三次著名的迁都。第一次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从费阿拉城迁到赫图阿拉;第二次是天命六年(1621年),从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第三次是天命十年(1625年),从辽阳迁到了沈阳。大金军的每次迁都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目的,在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金兵萨尔浒之战胜利以后,紧接着拿下了奉集堡,三月便攻克了沈阳,紧接着又攻陷了辽阳及其辽河周围70余座碉堡。四月,努尔哈赤便命令金军迁都辽阳。

奇怪的是,金军先攻克了沈阳,后占领的辽阳,为什么当时没有在沈阳迁都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辽阳这个城市。首先从历史地位看,辽阳地区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秦汉以来,便设置于此,辽金两代还在此地建设了都城,元朝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明朝署辽东都指挥使司,是明朝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在地理位置来看,辽阳位于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区的结合处,东面是大平原;南面是复州、海州、盖州离海很近;北面就是蒙古地区;西面是辽远城,可以说是明朝、蒙古和朝鲜三地接壤的重要地区。在战略部署上,明朝也把辽阳作为对付金军的重要据点。熊廷弼和袁应泰先后驻扎在此,并大修战略工事。而且,当时辽阳的面积比沈阳要大出来两倍有余。此地也是小城镇赫图阿拉远远不能相比的,努尔哈赤在夺得这个军事重镇以后,异常兴奋。

迁都到辽阳不仅是努尔哈赤也是诸王大臣们的梦想。在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金军对辽阳的营建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甚至让人们以为努尔哈赤会在这里长期居住。可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为什么又放弃了营建很久的辽阳,而迁址到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商业、位置等各项指标都不如辽阳的沈阳呢?当时努尔哈赤提出迁都到沈阳的想法以后,诸王、贝勒、大臣不了解老汗王的意图,一致表示反对。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帝聚诸王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东京城新筑,宫廨方成,民之居室未备,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矣。’帝不允曰:‘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这条记载一直成为论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原因的依据。按《满文老档》天命十年(1625年)记载:“三月初三,汗向沈阳迁移,在辰刻从东京城出发。给他的父祖坟墓供杭细绸,在二衙门杀牛5头,烧了纸钱,随后向沈阳去,在虎皮驿住宿。”“初四,……在未刻入城。”以上两条是《满文老档》有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全部记载。


努尔哈赤迁都有他自己独到的理由。第一,他认为沈阳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沈阳位于辽宁中部,是东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第二,努尔哈赤认为,沈阳的交通四通八达,更便于军事行动。第三,努尔哈赤认为,由于流经沈阳的浑河与苏子河流域有河流相同,在苏子河源头砍伐的木材,可以顺溜之下到沈阳,这样利于修建自己的宫室也利于生活之用。而且,沈阳附近是山区,山高林密,可以锻炼自己的军队打猎并食用猎物。

沈阳故宫概貌

努尔哈赤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充分。因为在明末,辽东的最大都会是辽阳,这里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最高,后来的记载中,清人也说辽阳是“辽东根本之地”。那为什么努尔哈赤要放弃用时四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的辽阳呢?有记载说,努尔哈赤当年迁都沈阳内心中最大的秘密,是“风水说”。他发现了浑河与天柱山结合的沈阳宝地,发现了相交理气的山之龙脉,水之龙脉。更有利于自己王朝的长治久安。古人相信“风水”,其实对于“风水”不仅努尔哈赤,就是连当时的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其实努尔哈赤迁都也有更深的原因。

金军迁都辽阳以后,这里汉族人口众多,金兵进入辽阳之时,曾对汉族人民采取了残酷的施政手段,严重伤害了汉族百姓的自尊心,也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当地的百姓经常组织起来对金兵发起武装暴动。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军一直忙于汉人百姓的反抗,不能组织对明朝的斗争,而且在此之间,明朝大举进军,使金兵如芒在背,备受挫折,以至于难以产生对辽阳的归属感。因此,努尔哈赤在反复权衡利弊以后,决定迁都到沈阳。

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努尔哈赤迁都是利大于弊,它表现出了努尔哈赤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处理缤纷复杂的问题时所具备的果断和睿智。迁都沈阳,对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增强满族内部之间的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后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