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几句话

如题所述

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本来是一个美德,但如果父母不向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孩子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
有一次,我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饭,放在客厅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因为刚刚把菜放进锅内翻炒,实在抽不开身,我就对着坐在客厅看电视的儿子喊道:“儿子,帮妈妈把手机拿过来好不好?妈妈在炒菜呢。”
儿子倒好,直接回答我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也忙着呢。”当时我生气之余,也意识到孩子似乎对这句话产生了误解,在他眼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像有点事不关己、推卸责任的意思。
做完饭后,我坐到儿子身边,说道:“儿子,刚才妈妈叫你帮我拿手机,是因为我已经把菜放进锅里了,如果出来自己拿的话,菜很可能会糊掉,这样就要重新炒一遍了。虽然拿手机这件事是我自己的事,但刚才我做不了啊,所以才需要你的帮助。妈妈想让你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而自己不能做的事,可以请别人帮忙,不要自己硬撑着,好吗?”
儿子听完我的话,抱着我说道:“恩,妈妈,我明白了,以后妈妈不方便做的事,我就帮妈妈做。”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2
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有好成绩,
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成绩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有时候表现的太过急躁了,反倒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家长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孩子成绩上面,不但会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也会使父母于无形之中忽略了孩子的美好。
要知道,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在一个阶段内的学习成果,代表了这个阶段内孩子的表现,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家长更应该向孩子灌输的想法是:成绩没那么重要,只要努力了就好。
只有在学校阶段,大家才把成绩看的无比重要,但进入社会以后,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力!那些只是为了拿到好成绩而努力学习的人,获得的是暂时的成功,只有那些为了成功而不断努力的人,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
努力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品质,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源泉,唯有努力,才能让孩子不断地变得更好!

3
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孩子,妈妈小时候数学考过25分,我都快放弃了。但是我的爸爸鼓励我别放弃,我也慢慢找到了方法……”
“孩子,妈妈上五年级的时候,也喜欢班里一个小男生,我们一块写作业、一块打羽毛球……”
“妈妈小时候,也被同学欺负过,他们还威胁我不要跟大人说,但是我每次都跟爸爸说,后来他们就不敢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小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范例。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有人示范一下如何去做。另一方面,跟孩子分享你童年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拉进跟孩子的距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1、鼓励、表扬于孩子的作用就好比甘甜的雨露滋润着干枯的大地。
  2、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孩子一定能够领会到。
  3、“规矩”是为谁定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家规。
  4、父母自身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道德指南针。
  5、早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
  6、对孩子爱得多,不如爱得对。
  7、爱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8、家长最好做孩子的参谋师而不是决策师。
  9、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10、没有爱的教育,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11、“磨难”好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钙,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12、鼓励,打开孩子的才气之门。
  13、不要让孩子做物质生活上的小皇帝,精神生活上的小奴隶。
  14、微笑就像一个人的营养,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5、孩子的进步,源自父母教育方法的进步。
  16、赏识和激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
  17、父母广博的爱如流淌在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18、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19、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20、培养自信心,要和孩子说三句话:没关系、不要紧、我相信你。
第2个回答  2021-05-04

教育:最伤害孩子的7句口头禅,这几句话,你中招了吗

第3个回答  2020-12-16
1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本来是一个美德,但如果父母不向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孩子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2
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有好成绩,
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成绩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有时候表现的太过急躁了,反倒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家长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孩子成绩上面,不但会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也会使父母于无形之中忽略了孩子的美好。
要知道,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在一个阶段内的学习成果,代表了这个阶段内孩子的表现,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家长更应该向孩子灌输的想法是:成绩没那么重要,只要努力了就好。
只有在学校阶段,大家才把成绩看的无比重要,但进入社会以后,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力!那些只是为了拿到好成绩而努力学习的人,获得的是暂时的成功,只有那些为了成功而不断努力的人,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
努力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品质,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源泉,唯有努力,才能让孩子不断地变得更好!

3
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小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范例。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有人示范一下如何去做。另一方面,跟孩子分享你童年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拉进跟孩子的距离。

4
你今天过得开心吗

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的主题,不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就是作业做完了没,整天一副领导审下属的样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心里不禁疑问:难道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不关心我这个人吗?难道妈妈根本就不爱我?
父母哪有不爱孩子的?只不过爱的表达方式错了。孩子也累了一天回到家,如果可以的话,只想缩到妈妈怀抱里,感受妈妈的温暖。所以,不妨在睡前留一小段时间,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吗?这种轻声细语的关心,最能让孩子卸下心房,把心里的小秘密都说出来。
这也能让父母更好的了解孩子,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5
现在有几个选择……你想要哪一个

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了用命令式口气,“你现在必须……”“你只能先……”“不准你再……”,又或者给到孩子的是完全开放式的境况,这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比如早上上学之前要换衣服,如果妈妈拿出两三件合适这个天气和场合的衣服请孩子自己选择,说:“我们过五分钟要出门了,你来选今天出门穿的衣服吧。”通常他会选出来一件他喜欢的,顺利穿上出门。
但注意,选择应该是有限的、适合的,最好不要是完全开放式的。比如说,如果你问:“你今天想穿什么出门啊?”那就灾难了,没准大冬天她翻出一条裙子或者一条短裤来穿也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出去这个门,就不一定了。
“有限选择”的选择一定是父母可以接受的,不管孩子选了哪个,父母都不可以反悔。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是有“主控权”的,同时家长对这件事情也是可控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