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男主范闲,为什么能凭一首《登高》惊艳四座?

如题所述

庆余年:男主范闲,为什么能凭一首《登高》惊艳四座?

《庆余年》里,来自“过去”的男主范闲灵魂穿越到了秩序崩塌后重新建立的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对我们这个“现代”一无所知,于是,在一次被迫营业和别人比赛作诗的时候,范闲毫不做作的“偷了”杜甫这首《登高》,众人揽读后,无不拍案叫绝,范闲也凭此一炮走红,成了所有年轻女子倾慕的大才子。《登高》的荣誉头衔有多高,可看客们依然不明就里,它凭什么就惊艳四座了呢?

从范闲本身来说,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将死之人,因为残疾一辈子都没有能够亲自登上高山望远。他前世做得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诗句文章之中找寻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几十年的现代记忆,这一辈子又活了快20年,就灵魂来说,他已经年过半百,对于这首《登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的确,杜甫这首诗,没有一定的年龄积累,很难领会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妙处。

首先,平仄上,杜甫打破了七律的四种基本格式,但整首诗却仍在律诗森严的“律例”里。然后是押韵,《登高》又一次不走寻常路,它是四联五句都在押韵。最后,又是对仗。前面说过,正常的律诗,只要颔联和颈联对仗就算,而杜甫显然想创造点奇迹,他的《登高》八句,句句都是对仗。

平仄、押韵、对仗,律诗该有的清规戒律,它都一一遵守,不强调的,它也继往开来。更难能可贵的是,《登高》不仅是在凑这些规律,诗中的情感和思绪,也都真真切切。他的艰难苦恨,既因为个人庸碌无力的一生,也为国家多难的形势,嫠纬之忧又跃然纸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庆余年:男主范闲,为什么能凭一首《登高》惊艳四座?

对于拥有现代人大脑的范闲来说,在这群古代才子面前自然是不怂的,毕竟人家可是背过《唐诗三百首》的。学了那么多年古诗,终于要派上用场上,到底用哪一首好自然就需要好好选一选了,最终他选了杜甫的千古名作《登高》。当范闲用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写下这首诗时,众才子们都搁笔来看,可谓惊艳四座了。一首56字的小诗,为何有这样的魅力?范闲用这首诗到底是不是高明之举呢?

这首诗,前半段写景物,渲染气氛,动静结合的描写让读着充满想象。第一句,一个“急”字,一个“哀”字,已经把我们引入到悲凉的情景中,“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描述,一副黑白水墨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都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后面抒情,写到“人”身上。悲秋就让人很沉闷了,“万里悲秋”常作客,字面看来,有客,有陪伴,后面“独”登台又相互矛盾。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下来,一个风烛残年的孤寂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一句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杜甫晚年病魔缠身,贫困潦倒,写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诗句,你以为他放弃了,同期他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他一生漂泊,但是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有一个动人心魄的诗魂。

这首诗写的情感复杂,动人心弦,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明代诗评家胡应麟的著作《诗薮》中,对《登高》有这样的描述: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第2个回答  2021-01-23

在庆余年中范闲凭借杜甫的一首《登高》折服了无数人。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登高》堪称古今“七律”第一,这样的评价是言之有据的。

《登高》这首诗并不是沾了诗圣杜甫的光,而是实至名归。这首诗曾出现在高中课本,好多人都学过,熟读成诵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你真的明白这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了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八句皆对,情景交融。

虽然古诗中多有对仗的诗句,但是像《登高》这样八句皆结对的诗却不多,更何况这是开先河的一首诗。每一联是的对仗都是那么工整,韵味十足。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诗人用的是“落木”而不是像常人那样用“落叶”,不但使韵律更加顺畅,还引用了瘐信的《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前四句写景,“猿啸哀”、“萧萧落木”、“滚滚逝去的长江水”道尽了秋天的悲凉和诗人的沧桑与落寞。后四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用完美的对仗来烘托自己的凄凉的境遇。尾联更把诗人的潦倒演绎到了极致,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感动了无数人。潦倒得连“浊酒”都不能喝了,是现实境遇的潦倒不堪还是诗人心境的凄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尾联的雪上加霜却把这首诗的意境推上了最高峰。恐怕擅长写情景交融的王维也难望其项背。

古人多作悲秋的诗,却无一首能与之相提并论。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为寄托相思,以景写情,张籍的《秋思》只是寄托了思乡之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唯独杜甫的《登高》写的是自己的境遇,动人心性。清朝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这样评价这首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这首诗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诗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当时旅居夔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事实上的他并没有如愿回乡,而是投奔的四川都督严武。后来严武病逝,杜甫辗转来到夔州。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夔州所作。

一日,诗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的感慨。此时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寄居在夔州,身患有疟疾、肺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回首自己匆匆走过的半生百感丛生。于是就有了这首《登高》,三年后杜甫病逝于一条小船上。

第3个回答  2021-01-19

《庆余年》里,来自“过去”的男主范闲灵魂穿越到了秩序崩塌后重新建立的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对我们这个“现代”一无所知,于是,在一次被迫营业和别人比赛作诗的时候,范闲毫不做作地“偷了”杜甫这首《登高》,并暗暗自喜道:“杜甫,杜大家的诗,这首《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你们一辈子别想写诗了。”果然,众人揽读后,无不拍案叫绝,范闲也凭此一炮走红,成了所有年轻女子倾慕的大才子。我们都知道《登高》的荣誉头衔有多高,可看客们依然不明就里,它凭什么就惊艳四座了呢?

来,把上述关于律诗的知识点,全部回忆一遍,再来看这首《登高》。首先,平仄上,杜甫打破了七律的四种基本格式,但整首诗却仍在律诗森严的“律例”里。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平仄平平平仄平,急字前面说过,现代汉语拼音二声的遇到声母是j时,属于入声,所以,它也是仄音。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其中的白字,也因为二声遇到声母b,是古代的入声。颔联的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根据前面说过的一联之内平仄相反,后一句不用看也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颈联和尾联,规则同上。

然后是押韵,《登高》又一次不走寻常路,它是四联五句都在押韵。首句的“风急天高猿啸哀”就入韵,哀和后面的回、来、台、杯,都属于《平水韵》上平“十灰”韵里。



最后,又是对仗。前面说过,正常的律诗,只要颔联和颈联对仗就算,而杜甫显然想创造点奇迹,他的《登高》八句,句句都是对仗。首联风急对渚清,风在空中,渚在地上,急是触觉,清是视觉,猿和鸟,飞禽对走兽,啸哀和飞回,听觉对视觉;颔联无边的是空间,不尽的是时间,是典型的时空对,落木对长江,一个是渺小的树叶,一个是浩渺的长江,小对大。落叶在萧萧往下坠,象征着死亡,长江水在滚滚而来,又是新的生机,这便是人生最高哲学的生死相对。同时,枯萎的树木明年还会逢春,奔流而来的水又将逝去,大自然的生死是循环着的。足见杜甫用词的精妙,让人想不拍案都难;颈联的对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万里对百年,数字对数字,空间对时间,悲秋对多病,秋天万物枯萎,不正像大自然的一场病吗?常和独,又是数字相对,作客和登台,虚实对;尾联艰难苦恨从未停止,以致长满了白头发,衰颓潦倒,却还是将手里的酒杯停了下来。愁不能停,我就停止借酒浇愁吧!

平仄、押韵、对仗,律诗该有的清规戒律,它都一一遵守,不强调的,它也继往开来。更难能可贵的是,《登高》不仅是在凑这些规律,诗中的情感和思绪,也都真真切切。他的艰难苦恨,既因为个人庸碌无力的一生,也为国家多难的形势,嫠纬之忧又跃然纸上。终究,杜甫还是个爱国诗人,即使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庙堂之上,希望山河无恙。在唐中期藩镇割据的乱世里,江山安好,黎民才能多一分希望,稍有动荡,将是无数人的万劫不复。因此,关注着朝局,也是关心着民生,着墨民生之多艰,也是期盼岁月之静好。




第4个回答  2021-01-22

庆余年中,范闲刚入京城时,就在诗会上以一首登高,惊动了在场所有名门才子,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后期入宫遭到庄墨韩栽赃诬陷他抄袭他老师诗作一事。

于是,范闲为了表明自己并非抄袭他老师的诗句,当即在殿前一背诗词三百首。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后以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醉倒殿中。

全场朝臣无不为之震动,开口诬陷他的庄墨韩更是气怒攻心,羞愤吐血。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但是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殿堂之上范闲吟诵的诗作中皆是千古绝唱,但众人仍将登高视作第一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登高这首诗。

这首本是少陵野老杜甫作来抒发自己登高时所见所感的七言律诗,前段写景,后段写己。诗中充斥着潦倒失意,壮志难酬的苍凉之感。也是在庆余年中,庄墨韩解说诗句用以攻击范闲的重要说辞。

原著中,庄墨韩解诗说道:"万里悲秋,何其凉然?"

"范公子年岁尚小,不知这百年多病何解?"

再说登高全篇情景交融,自然而然就将人引入那个空阔寂寥的高处,仿佛切身能看到落木萧萧而下,奔腾的江水依然汹涌不绝的场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声哀啼中,又隐藏着诗人沦落他乡,病痛缠绵之下,内心无尽的怆然与悲叹。

庄墨韩的说辞确实戳中了众人心头的疑惑:

此等意境真是一名少年人能作出的?

撇开全诗意蕴暂且不提。

寻常格律诗作,一般只要求诗中两联对仗。就说崔颢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同样也只是一首"半古半律"的诗作。

但这首登高,在格律上挑不出一点错处。

首联句内对举,但整句却不对仗,颔联颈联对仗标准,尾联中的"艰难"与"潦倒"相对。于是有人甚至将这首诗称为"八句皆对"。

寻常而言,一味追求格律的精准性,对全诗的诗意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限制。

然而杜甫的这首诗,却仿佛浑然天成,一气呵成。

《诗薮》中评析道:"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将格律做到极致,堪称该题材巅峰标杆的登高,其地位不言而喻。

但要说它为什么在庆余年中,与那百首诗词作比都能位列第一,就必须说到这首诗作出现的时间了。

当时范闲从澹州初至京城,郭保坤对他百般奚落讽刺,靖王世子李弘成为了替他解围,邀请他参加诗会。范闲应邀而去,以一首登高,堵住了郭保坤的口,也在诸多世家子弟心中留下了一个满腹诗书的鬼才印象,其才学之名越传越广,以至于后来才有了长公主,郭攸之,庄墨韩等人污蔑他窃诗抄袭一事。

于是,才有了范闲朝堂诗词一作三百首,在时人看来可称前无古人的震撼之举。

可以说,登高是奠下了他小范诗仙名号的源泉之作。

有人说,范闲是个幸运的人;有人说,范闲是个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样原则的人;也有人说,范闲就是个真性情的普通人。

但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性格?想必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而现在,在即将测试的庆余年手游中,少侠们便有机会在游戏中一探究竟。

我们将能在那个奇特的世界中,与范闲一起习武论剑,携手闯荡。

说不定还有机会与这位小范大人义结金兰,共闯江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