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平简介

字数要少 最多300
最多300字啊~!还要有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谱名章�,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7
1、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评价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第2个回答  2006-11-30
楼上的各位大哥大姐,回答的都很不错。 小弟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补充一个故事,或许和这个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本人回答不是为了什么。
所以请允许我的无礼。呵呵!

公元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
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新郎徐志摩,新娘陆小曼早已成了舆论的中心,婚礼上,徐志摩
老师梁启超的祝词使得在场的所有人,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感到难堪。他不仅没有讲吉
祥话,反而对新郎、新娘痛斥,切责他们不该把婚姻当成儿戏,最后说道:“祝你们这
是最后一次结婚!”事后梁启超写信给他的女儿梁令娴,说道:“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
愿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赓的夫人。与志摩爱上才和王赓离婚,
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志摩找到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将来痛苦会接踵而来。所以不惜声
色俱厉地予以当头棒喝,盼能有所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我在结婚礼堂上大大地
予以教训,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为中外古今未闻之婚礼也。”
陆小曼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交际花,她的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后来弃
政从商,出任震华银行总经理,算得上是一位财神爷型的人物。陆家有的是钱,舍不得
让宝贝女儿进学堂,便把需要的老师都请到家里,所以陆小曼虽然没有上过学,除中国
文字颇具造诣外,英文、法文的口语笔译都流畅自然。在艺术方面,除写得一手绢秀的
毛笔字外,国画、京戏、舞蹈样样都行。再加上她从小口齿伶俐,长得象个小仙女似的,
便赢得了“绝代佳人”的美誉。
陆小曼的第一个丈夫就是梁启超信中提到的王赓,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
军校。与陆小曼结婚的时候,正任教北京大学。婚后不久,两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便产生了差异。王赓办事认真负责,为准备授课经常埋头研究。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
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
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
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陆小曼是江苏武进人,徐志摩是渐江硖石人,比王赓小一岁,比陆小曼大六岁。曾
入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读书,生来绝顶聪明,后来拜在梁启超的
门下。他的散文、新诗把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揉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华而不腻、
媚而不俗。“五四”运动前夕,他提任《北京晨报》的副主编,后来又成立“新月书
店”,发行《新月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推波助澜,他成了追求时髦的人崇拜的偶像。
徐志摩卓尔不群、兴趣广泛、风流潇洒。他早就有了结发妻子张嘉玲,但在欧洲留学期
间拼命追求林徽音。这样的人自然是陆小曼喜爱的。
徐志摩是王赓的好朋友,渐渐地和陆小曼也就熟悉了。王赓一旦遇到事情多分不开
身或是懒得出去的时候,便叫徐志摩陪着陆小曼外出游山玩水或钻进灯红酒绿的场合消
遣。那时,徐志摩正处在失恋阶段,他拚命追求的林徽音瞧不起他,和梁启超的长子梁
思成结婚了。于是便把满腹的柔情转移到陆小曼身上。恰好王赓受聘赴哈尔滨提任警察
局长,陆小曼空闺独守、芳心寂寞。陆、徐二人就象A、B胶一样,越粘越紧。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张嘉玲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
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
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
“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
同是一理。”徐志摩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
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
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像郁达夫就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那
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这时王赓受了孙传芳的邀请到了南京,在五省联军总司令部内提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位高权重。风闻妻子行为有异,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写了一封快信给陆小曼,声言:
“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拦阻。”几经周折,徐志摩
与张嘉玲离了婚,王赓与陆小曼也办了分离的手续。王赓对陆小曼酸溜溜地说:“合得
来是夫妻,合不来就分开,我自愿退让来成全你们,希望你能过得幸福。”
在胡适、郁达夫等一批朋友的帮助下,徐志摩积极筹备婚礼。徐家和陆家的长辈对
徐志摩、陆小曼的事情十分痛恨,是坚决不参加婚礼的。于是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尽管
也反对他们两人的结合,是一定要请到的。在胡适等人一再相劝,好说歹说的情况下,
梁启超终于答应参加婚礼。婚礼如期举行,梁启超说了前面提到的那段惊世骇俗的话,
想不到竟灵验如神。婚后不久,陆小曼就提出要移居上海,说是要借十里洋场的五光十
色,冲淡在北京积累下来的一身晦气。
他们在福熙路四明村里筑起爱的窝巢,有一段时间两人过得十分甜蜜。第二年春天,
暖风醉人、百花怒放。陆小曼终于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荡漾春心,开始故态复萌。才刚
刚投身社交圈里,便立刻造成极大的轰动。上海是藏龙卧虎之地,多的是满清遗老、王
孙贵胄、富商巨贾,以及有钱又有闲的世家子弟。于是有人请她吃饭;有人邀她跳舞;
更有人出来怂恿她票戏义演。风头算是出足了,时间、精神与金钱都一齐赔了进去,陆
小曼认为十分值得,徐志摩却暗暗叫苦不已。
有一个叫翁端午的苏州人,家财丰厚、赋性风流、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出手阔绰、
挥霍无度,是雅歌集票房的台柱,更有一手推拿的医道本领。通过票戏与陆小曼相识,
于是在陆小曼面前大献殷勤,两人常常搭挡演出获得满堂喝彩。有一次陆小曼演出大轴,
唱做累人,曾经一度晕厥。翁端午施展他的推拿绝技,为陆小曼捏捏揉揉,居然解除了
陆小曼的疲劳。于是陆小曼便常常要翁端午为她推拿,感到通体舒服,两人的关系渐入
佳境。翁端午又教会陆小曼吃鸦片。这样翁端午在陆小曼身上一会儿上下其手,抚摸揉
搓;一会儿又和陆小曼倚枕横陈,对灯吞云吐雾,连旁人都看不过去。然而徐志摩仍以
赤子之心为娇妻辩护,他解释说:“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罗襦半解、妙
手摩挲,这是医病;芙蓉对枕,吐雾吞云,最多只能谈情,不能做爱。”于是陆小曼得
寸进尺,完全不把徐志摩放在眼里,当着徐志摩的面与翁端午出双人对,甚至做出亲妮
的举动来。当年徐志摩所做的,如今翁端午做得似乎更彻底;当年王庚所难堪的情事,
此时徐志摩也尝到了个中苦涩的滋味。真是报应,徐志摩现在是血淋淋地跌在人生现实
的荆棘丛中。
夫妻的感情出现了裂痕,陆小曼仍毫不在乎,昏天黑地地玩着。徐志摩为了供应妻
子无底的挥霍,除了在上海教书写作赚钱以外,还风尘仆仆地远赴北京开源。时而上海、
时而北京,两头奔忙。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徐志摩从北京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
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朋友们先后走了,徐志摩窝了一肚子的
火。第二天,徐志摩耐心开导劝说陆小曼,陆小曼根本就听不进去,两人于是大吵一场。
陆小曼正在烟榻上过鸦片烟瘾,突然发起小姐脾气,抓起烟灯就往徐志摩身上砸。虽然
没有砸中徐志摩的脑袋,却贴着额角飞过,打掉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彻底地绝望,
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十九日搭乘中国航空公司京平线的济南号飞机,飞往北平。飞到济
南附近的党家庄,遇到漫天大雾,飞机误触开山山头,机毁人亡,徐志摩手脚烧成焦炭,
死状极惨。
徐志摩的死引起极大的震撼,朋友们纷纷从各地赶来,为他操持丧事,郁达夫撰写
的挽联高挂灵堂: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而灵堂中最显眼、最感人的挽联还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嘉玲和宣布脱离父子关系
的徐志摩父亲徐申甫的挽联。徐申甫深为儿子的死所不值,他哭道: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儿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张嘉玲本因为陆小曼的缘故,徐志摩已与她离婚。可她深爱着徐志摩,徐志摩的父
亲徐申甫也觉得张嘉玲是难得的好儿媳妇,所以张嘉玲一直仍住在徐家。她是这样哭徐
志摩的:

万里快飞鹏,独撼翳云遂失路;
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惜去招魂。

灵堂上,徐申甫不愿见陆小曼,张嘉玲却不避嫌忌,走去安慰陆小曼。陆小曼良心
发现,愧悔交加,两人遥遥相对,哭倒灵堂。灵堂中,徐志摩脚下的长明灯忽暗忽明,
闪烁不定。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五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老师梁启超的顾虑成了无法挽留的
事实。徐志摩死时三十六岁,正当有为之年。陆小曼此时刚刚三十岁,正是女人最绚烂
的年华。然而顶着徐志摩未亡人的头衔,自然不得不在社交场所有所收敛,社会上对她
也颇不谅解。一般人尽量避免与她发生牵扯,她今天向贺天健学画、明天向汪星伯学诗,
打发凄清的岁月。她干脆与翁端午同居,最后为生活所迫,连徐志摩《爱眉小扎》和
《志摩日记》的版权也卖给了晨光出版公司。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陆小曼终日疏懒困倦,打不起精神,很快地便憔悴了。她是在一九六五年文化大革
命即将来临的时候,死在上海。
第3个回答  2006-11-30
徐志摩,谱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浙江宁海人,一八九七年一月十五日生,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於济南坠机遇难身亡。一九一五年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次年赴天津,就读北洋大学,同年转入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赴美留学,两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旋赴英伦,在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一九二一年开始写诗,一九二二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一九二三年三月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一九二五年赴苏联、欧洲游历。一九二六年四月,与闻一多共同主编《晨报‧诗镌》副刊,一九二七年南下,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并与胡适、邵洵美、梁实秋等创办新月书店,主编一九二八年创刊的《新月》月刊。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及散文、翻译等多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1-30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