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论述题

根据IS-LM曲线分析我国现状(2012以后的)

首先明确财政政策影响IS曲线,货币政策影响LM曲线。


其次明确LM曲线有三种形态。结合具体形态分析。


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1、利率降到很低(r1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凯恩斯区域。

在凯恩斯区域中,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政府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

中国的利率水平相比于国外来说并不算低,但是由于银行垄断性的存在,政府实施存在政策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是无法达到完全没有“挤出效应”。


2、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r2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r2以上是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从利率为r2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

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就被成为古典区域。

这是理想的理论假设,此时存在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现实中无法实现。


3、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为正值。

这才是比较接近经济现实的。此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但是财政政策会有挤出效应,中国正是这样,现在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了,所以要简政放权,鼓励民间投资。

结合2014年宏观经济情况(比较具体和细化)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从我国2014年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保增长压力加大时,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