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如题所述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门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好和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有极大地辅助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做好科学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实验项目很多,涉及教学实验仪器也很多。
1、教师要选择好实验所要用的材料。
在每次做实验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的目的、步骤、方法、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材料。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到:尽量减少学生在探知过程中的难度。例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路的回形针”。这个小实验是这样的:先裁好一张方形的磅纸,把磁铁放在磅纸下面,在磅纸的上面放上一枚回形针,再把磅纸竖起来,有回形针的一面对着学生。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教者慢慢地移动磁铁,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回形针会在磅纸上走路,还不会掉下来!学生不仅会发出惊奇的赞叹之声,还会流露出惊讶的神情。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演示实验,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此时,我紧扣时机提出问题:回形针能在竖起来的纸上自由行走,有什么奥秘呢?
学生在这时候就会瞪大眼睛,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时,我再把纸的另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在讲解几句之后,学生就会理解:原来是磁铁的磁力吸引着指南针,磁铁移动到哪里,回形针就被吸到哪里。整堂课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
2、教者在实验课之前一定要“预演”。
教者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后,一定要提前演示一下,这样可以提前知道所进行的实验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小组的成员应该怎样配合才能更好、更快的找到实验结果。提前预演一下,有利于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学生在操作时浪费时间。
3、找好“实验小帮手”。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来进行的,在实验之前,要提前选好实验助手。科学课堂没有得力的助手和精干的学员配合,实验的效果也会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因为实验课人员多,在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难以完成对每一小组进行指导,这时,我们就利用责任心强的、精干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他们就能组织好自己小组的人员,有效地排除实验中的小问题,顺利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同时让本组同学知道怎样管理好实验器材。
二、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课标上要求小学科学实验课要做到学习、思考、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但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却有一定的难度,得循序渐进,要花一定的时间磨合。因为要完成每课的实验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后,后面的目标才会一一实现。
科学实验课时,要在讲好实验安全事项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自己解决出现的小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每次实验开始前,老师一定要讲清实验目的和要求,强调学生按操作规程去做,同时要提醒各小组成员:注意观察,要及时记录出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现象,并在小组内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找到自己小组的新发现。
例如:在“电磁铁”的实验中,电阻丝中的通电时间长短,热的效应会不同;线圈的缠绕方向不同,电源正、负极接法不同等都会产生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同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的操作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兴趣未散尽之前,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对出现的实验现象给予指导和讲解。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耐心地引导。
例如,在“串联和并联电路连接”的实验中,学生可能只注意到灯泡的光亮,对连接方法注意力不强。在这个时候,教者就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电路的中导线的连接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告诉学生应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注意导线的接法有哪些变化等。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应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这样,学生在好玩的同时,不仅了解了自然现象,还知道了其中知识原理;同时,实验过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也有极大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7

化学到底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改变?来@一刻talks看看马大为的观点。

第2个回答  2016-12-13
多准备一些科学故事,有条件在课堂上做一些实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