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

如题所述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 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亚洲最强的舰队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竟然全军覆没,而日舰却一艘未沉。日本海军的舰炮不仅击破了北洋水师的战船,也击碎了慈禧太后励精图治的梦想。

在主流且不客观的历史读物中,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吅府高层,指责他们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肯发展武备,导致中国海军武器落后,最终才饮恨沙场。英国海战史学家揭穿了这些谎言:“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的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海洋之感”。开战之前,日本海军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就是应对日本海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的态势,可见日本此次战争对日本来说也是一次豪赌。

1874年日本侵台事吅件,激发了清廷“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目标,经十几年经营,终于在1888年建起了北洋海军,由25艘新式军舰组成,总吨位8万余。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这支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史学家唐德刚就曾说过:“这支舰队就算摆在今日的台湾海峡,也是一支可观的钢铁长城 。”

直到大战爆发之前,“定远”、“镇远”这两艘吨位达7335吨的铁甲巨舰仍然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两架海战利器,日本人“畏之如虎豹”。两舰是当时世界比较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各装十二英寸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十四寸。两舰在黄海大战时“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可见船舰的质量是何等过硬。据战后统计,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大口径火炮和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均占优势。而清政吅府也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敢于对日宣战。

北洋水师失败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士兵缺乏训练,更不是什么武器落后,拨款不足,而是败在了清末腐朽透顶的官僚体系之上。其实日本战舰被击中的炮弹并不少,如果中国军队使用了威力最大的开花弹,只须“定远”、“镇远”二舰就可以全歼日本舰队。但由于北洋舰队的军火采购存在严重问题,很多炮弹的弹壳轮箍线比炮膛还大,要用锉刀锉低后才能勉强赛入炮膛,这样的炮弹容易炸膛,水手根本不敢用来发炮,可由于采购人是李鸿章的子侄,所以根本无人敢投诉。到了甲午海战爆发之时,中国水师使用的炮弹都是些残次品、教练弹,“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说白了就是打上不爆炸。中国水师在此役中还得到了海岸炮台的协助,但炮台发射的大口径炮弹击中敌船后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自旅顺口炮台发射了不少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2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全部来自沈葆桢。没有沈葆桢,李鸿章完全没有能力创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来自福州船政,除了丁汝昌之外。整个北洋水师将领全部来自福州船政。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怎么经营的了左宗棠和沈葆桢苦心培养的水师,北洋水师表面是李鸿章创立的,事实上是福州船政水师。海军是技术兵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经营的,用人和评价手下的好坏需要海军知识。他们都是科班毕业的海军学生。尤其是不用船政学生当提督。严复本来是用来当提督的,李鸿章为了私利换了丁汝昌,丁汝昌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本身只读过幼教三年私塾,等于三年级学生,技术领导大学教授,并且品德极差,刚复自用。丁汝昌其人出身草寇,抽鸦片、性情浮华,亳无韬略,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可以说,每一位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之死,都是被丁汝昌和李鸿章所冤杀。
整个北洋水师将领: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刘步蟾:刘步蟾(1852年一1895年2月10日或2月8日),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林泰曾: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凯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则徐胞弟孙子,故林泰曾称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船舶驾驶。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邓世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叶祖珪: 叶祖珪(1852年~1905年5月),字桐侯,清末著名海军将领。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方伯谦: 方伯谦(1854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邱宝仁: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一期,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左翼右营副将,超勇号管带

黄建勋: 黄建勋(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1867年,以文童应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右翼右营副将,扬威号管带

林履中: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是福建侯官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三期,学习航海驾驶。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后接任管带

杨用霖: 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人。1871年,参加海军,投入福州船政“艺新”炮舰为船生,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及枪炮、驾驶技术。学成于福州船政。

副将衔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练船管带

萨镇冰: 萨镇冰(SA ZHENBING),1859—1952,字鼎铭,清代,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州船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