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坏处

吃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坏处

自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随着这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高校都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并成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建校110周年讲话的“四个希望”中,提出:“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他在讲话中强调:“同学们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工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
一、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身”与“成材”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中具有统帅地位。“认定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题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2]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
2.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认定全面成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培养自己处理复杂矛盾等问题的能力,锻炼承受压力、经受考验的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3.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新特点、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可比的,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开拓、竞争意识。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既改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践之于客观才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4.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
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特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受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思想准备;能够找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与不足,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知识准备;能够培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一定的生活准备。
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社会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从思想认识上看,学校、大学生、家长都对社会实践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足够认识,在思想上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回到课堂,从而发现自我学习的缺陷,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大多数学生平时只顾专业课的学习,很少真正走出校园,了解和体验社会,故而涉世不深,阅历尚浅。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问题,思想准备不足,盲目自信,遇到挫折立即灰心丧气,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避之不及,忘记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就是了解社会疾苦、世道艰辛,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做好思想准备,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挫伤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没有发挥社会实践应有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
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不断创新,有主题式基地,如各类经济教育基地,也有目标任务式基地,如“三下乡”活动基地;有专业性强的基地,如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也有服务奉献类基地,如“三下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批成熟的经验。高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测评,不断总结、积累、交流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逐步迈上理论台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尚在形成之中。许多同学认为“学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使实践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保证不了社会实践的质量”,“花大量时间寻找实践基地”,“有时实践活动仅仅是为了得到媒体的关注,没有实现真正的‘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尚处于软任务阶段,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之中,基地建设也就处于被动适应而不是主动开发的状态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较,各高校基地普遍不足;与在校大学生层次比较,各高校基地缺乏梯度。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入学至毕业间的系统的社会实践(实习)锻炼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制度机制作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也应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其健康发展。而目前,每年暑假的社会实践任务好像就是安排给同学的暑期作业,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大多缺乏有效的监控。一些学生认为:“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人会看,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奖励机制,不能做到使诚信者得到肯定,作假者受到惩罚。因此,就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制造假履历、抄袭论文等现象。另外,高校的社会实践都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的,即使联合组织,也往往流于形式,更多的情况是共青团组织在“单打独斗”。但像社会实践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共青团组织的力量是很难有效完成的。
4.社会实践经费问题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这也是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之一。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高校能发挥各种优势来解决经费问题,有些地方比较重视,舍得花本钱开展这项工作,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确实相当困难,而经费丰歉又是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基地问题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社会实践可能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
三、采取各种措施,多方协作,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部队等联系,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发挥基地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校方应积极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联合开展新产品,优先优惠转让技术成果,使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促进共同发展。
2.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及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学校应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工作才能更显生机。学生社会实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离开老师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社会实践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事实证明,老师有效的指导,不但能够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指导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老师参与是关键。老师不仅是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而且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实践,才能及时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才能把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指导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