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剧种初步形成于什么时间

如题所述

一种说法是京剧有200余年历史。如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写过一本《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这种观点把徽班进京作为京剧的起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扬州盐商江鹤亭为了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瞩目。接着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并逐渐称雄于北京剧坛,人们称之为“四大徽班”。因为徽戏与以后的京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有人就把京剧的历史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京剧虽与徽戏关系密切,但京剧与徽戏毕竟是两个剧种。1790年还只有徽戏,而无京剧,怎么能把它作为京剧的生日呢?

  1990年出版的《中国京剧史》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这段时间,即1840年至1860年。当初徽班风靡京华,到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纷纷进京,其中不少搭入了徽班,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戏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演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终于产生了一种新的剧种,那就是京剧。这种说法显然优于第一种说法。但是形成期有20年之久,显得时间段跨度太大,缺乏科学的确定性。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拥有230万字的三卷全套本《中国京剧史》,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翔实和最高权威的京剧史专著,对京剧形成的时间重新作了考订,定于1840年左右。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比如出现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板式体系,北京字音与湖广音结合的演唱语言规范;比如出现了京剧本剧种专有的独特剧目;比如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出形式、班社、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规范。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京剧形成的明显标志。这样,京剧的历史并不是人云亦云的200年,而是160年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答:一种说法是京剧有200余年历史。如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写过一本《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这种观点把徽班进京作为京剧的起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扬州盐商江鹤亭为了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瞩目。接着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并逐渐称雄于北京剧坛,人们称之为“四大徽班”。因为徽戏与以后的京剧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有人就把京剧的历史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京剧虽与徽戏关系密切,但京剧与徽戏毕竟是两个剧种。1790年还只有徽戏,而无京剧,怎么能把它作为京剧的生日呢?

1990年出版的《中国京剧史》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这段时间,即1840年至1860年。当初徽班风靡京华,到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纷纷进京,其中不少搭入了徽班,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戏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演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终于产生了一种新的剧种,那就是京剧。这种说法显然优于第一种说法。但是形成期有20年之久,显得时间段跨度太大,缺乏科学的确定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19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起源: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这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