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如题所述

人类追求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人民搞社会主义,当然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来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当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进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也不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否则,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都要作为手段,来为共同富裕服务。正因为如此,这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共同富裕的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转而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有利条件。这里也要注意,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勤奋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最终使得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富。因此,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不能搞平均主义,但绝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这里要正确认识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部分先富是手段、是途径、是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才是目的。不通过部分先富,试图同步富裕,这必然导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是造成共同贫穷,使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无从实现;但也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去倡导部分富裕,那样势必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的初期,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比较突出,“大锅饭”形式较为普遍。而现今的突出问题则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加大,贫富悬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总体情况和贫富悬殊的状况,而早在前两年我国社会的基尼系数数值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表明社会有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向。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不能立即消灭剥削和消灭两极分化,但要注意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就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采用政策法律和税收等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使整个社会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7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07-07
社会主义即要尽量减少社会差距,人人平等。现在钱就是社会地位,所以,都有钱了,自然就社会主义了。听起来社会主义在这个社会永远只能是一个乌托邦,绝对的平等,违背自然法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