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生于1980年的内蒙古赤峰,父母皆是机场建设的工程师。童年时期,频繁的搬迁使他难以结交固定玩伴,于是阅读成为了他的消遣,也是陪伴。他的阅读范围广泛,从科幻、武侠、战争、历史到《天气预报》学科发展史、中国基层司法制度乃至理工科书籍,都曾涉猎。他形容自己有“阅读焦虑症”,阅读量惊人,一年至少读2000万字,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深厚的积累。
2019年,《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出版,灵感来源于他在阅读《明实录》时发现的几个不起眼的小案件。马伯庸深入研究历史典籍和参考文献,将皇家、州府、商贾乃至市井小民串联起来,描绘出一个真实感十足的大明帝国。他的作品注重细节,让读者沉浸于历史场景中。
马伯庸从小独处,观察楼下的人群,想象他们的故事。这成为他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激发了创作灵感。他通过不断观察、想象和假设,让想象源源不断。这种暗地里的功夫,帮助他保持了写作的热情。
2000年初,马伯庸开始在网上发表文章,通过模仿文学名家的写作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写作既需要天分,也需要积累,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是找到自己写作风格的关键。即使在没有特别命题时,他也每天保持写作状态,保持稳定的创作。
如今,马伯庸已成为文字鬼才,其成就源于长久的阅读积累、无时无刻的想象和不懈的笔耕。他坚信勤奋对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勤奋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只有意志力才能完成一部完整作品的创作。对于新人作者,他的建议是坚持完成一部作品,体验创作的全过程,看到的风景与随便写写截然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