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0到300字介绍无锡的地方戏——戏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如题所述

锡剧,起源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流行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最初,锡剧是由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为“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
锡剧的演出形式经历了从“对子戏”到“小同场戏”再到“大同场戏”的演变。对子戏是由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进入城市后,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燃轮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大戏。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剧的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