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什么是新思路?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想问题,就是按照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想问题。那么,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就放在什么地方,是自然资源大开发,还是知识资源大开发?我的思路是,西部大开发应该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理由如下:

  1.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

  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产投入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因素。从国际上来年,资源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而知识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要快得多,如日本、新加坡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它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但人力资本却非常丰富,因此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我国香港地区的发展更加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易受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冲击的影响,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而知识发达地区则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这一趋势就越发明显。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显露出来。拿广东和山西作比较,1998年,广东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总量只有0.8%,但专利批准量占全国总量的19.5%,电话用户数占11%,移动电话用户数占15.8%,互联网用户数占18.9%,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26.2%,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相比之下,1998年山西的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总量的20.1%,但专利批准量只占1.2%,电话用户数占1.8%,移动电话用户数占1.8%,互联网用户数占0.6%,吸收外资占0.5%。矿产资源仅为山西1/20的广东为什么经济发展就能优于山西呢?就是因为它拥有的知识资源比山西多。

  2.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所致。改革初期,西北5省区人均GDP都高于福建人均水平,其中青海人均GDP水平还高于广东人均水平。但是,1998年广东和福建人均GDP相当于西北各省区人均GDP的1.7-3.5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专家研究表明,物质资产投入的差距所起的作用仅占19%,其余80%以上原因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和技术等无形因素。拿福建和青海比较,1978年,福建人均GDP居全国第22位,青海人均GDP则大大高于福建,居全国第7位。但到1998年,福建人均GDP上升到全国第6位,而青海人均GDP则下降到全国第24位。原因何在?看看1998年两省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就可找到答案。1998年福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则居第29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差距十分明显。由此看出,投资开发自然资源是不可能缩小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3.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不利于西部自然资源开发

  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出现大量过剩生产能力,需求锐减,导致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根据世界银行按主要商品名义美元价格统计,1998年,世界非能源产品价格下降了16.5%,其中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下降了15.4%,甚至连黄金也告别了“黄金时代”,价格一路下跌;能源产品价格下降了28.5%,不过1999年3月以来,由于欧佩克组织实施了限产措施,石油价格才止跌回升;1997年制成品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了5.1%,1998年下降了3.8%。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具备出口比较优势,随着沿海地区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性产品,将导致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西部在全国市场需求中的资源优势将大大下降。目前,西部地区的许多采掘业和原材料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比如煤炭产大于销,生产一吨赔30元。如果“十五”计划仍然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不仅不能带动整个西北的经济发展,反而成为西北发展的沉重包袱。

  4.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一个生态危机区。如果再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就可能使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都也在西部地区。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仅为0.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草原也在大规模的退化。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1998年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10大城市中,西部就占了4个,依次是乌鲁木齐、兰州、重庆和贵阳。其中,西北5省区省会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均严重超标,1998年年均值分别为:兰州632微克/立方米,西宁507微克/立方米,乌鲁木齐504微克/立方米,西安428微克/立方米,银川329微克/立方米,而国家二级标准值200微克/立方米,超标1.6-3.2倍,位列全国前茅。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均在西部,“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每年因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造成20多亿吨的泥沙进入长江、黄河,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水患。我国的沙漠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每年形成的沙尘暴不仅危害西北地区,而且也危及到京津地区,甚至危及到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两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综上所述,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有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西部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1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wwcs/blog/item/8325ee500eeda85c1138c20e.html

第2个回答  2020-02-20

你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吗

第3个回答  2020-01-31
就是能够一直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状态。
第4个回答  2020-07-07
通俗的说,就是让子孙后代都还能在地球上像人一样活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