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史上草船借箭的真正主人公

如题所述

蓝本之一:孙权借箭。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时,曾引用《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发生在赤壁大战结束五年后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之事,当时曹操与孙权对垒于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口),初战曹军大败,便坚守不出。某日孙权见江面薄雾,便乘一艘大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营前观察军情。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战,即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孙权的船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得行将倾覆,孙权即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再受箭。待两侧受箭均衡后,即安然返航。
从中可知,“孙权借箭”并非事先策划,而是一次偶发事件,也并无准备“草船借箭”中的“稻草人”,箭是直接射于大船的木板之上。故应该是一次偶发的“木船受箭”。
蓝本之二:张巡借箭。历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的是唐代名将张巡,他在任睢阳(今属河南商丘)县令时与叛军令孤潮之战中,便施出“草人借箭”之计。据《新唐书·张巡传》载:“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 文中的“藁”即稻麦禾秆,“潮兵”指令孤潮的军队。此事发生于“安史之乱”中期,当时安绿山命叛将令孤潮率四万左右叛军围攻睢阳城,张巡仅凭临时招募的千余守军与敌对垒。叛军不断攻城,城中的箭已用尽。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余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叛军发现后,便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第二天晚上,张巡又挑选出五百死士,仍用绳子吊下城。叛军以为又是草人借箭,笑而不理。于是这五百人趁敌不备,直袭令狐潮大营,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几万叛军四下逃窜,一退十几里。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张巡借箭”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草人借箭”,但发生在守城时,并无船可用。

蓝本之三:周瑜借箭。这第三个蓝本其实是将孙权“木船受箭”的史实,附会到周瑜身上。宋元之际的话本《三国志平话》说:“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 《三国志平话》的作者大概更青睐周瑜,故让周瑜上演一出“木船借箭”的好戏。其间所说“约得数百万支箭”,已经是小说家的艺术夸张,试想一人射出十箭,便需十万人同时开弓,还未算射入江中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周瑜借箭”的文学本,虽仍无“草人”出现,但已是一次有预谋的“木船借箭”,其情节已经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相接近。
历史上孙权无意间的“木船受箭”,张巡的“草人借箭”,文学作品中周瑜的“木船借箭”,罗贯中或许正是借助这三个蓝本,在《三国演义》中刻画出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生动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22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虚构的,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但这个故事也有原型,并非罗贯中凭空杜撰。正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公元213年)。
第2个回答  2017-02-22
孙权想的主意。《三国演义》把它归功于诸葛亮,还是为了显现出他的足智多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