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如题所述

关于节俭:
古诗

悯农二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 --陆游
句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
《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
《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勤俭节约的故事:
季文子的故事

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
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
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
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
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
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
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卖狗嫁女

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
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
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
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
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房梁挂钱

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
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
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
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
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
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
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
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2
《增广贤文·下集》“莫道坐中安乐少,须知世上苦情多。本少利微强如坐,屋檐水也滴得多。勤俭持家富,谦恭受益多。细处不断粗处断,黄梅不落青梅落。见钱起意便是贼,顺手牵羊乃为盗。要做快活人,切莫寻烦恼。”
第2个回答  2018-06-2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李商隐《咏史 》)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译文: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译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译文: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3-12
勤能补拙是良训,
第4个回答  2018-03-12
关于节俭:
古诗

悯农二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 --陆游
句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
《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
《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勤俭节约的故事:
季文子的故事

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
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
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
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
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
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
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卖狗嫁女

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
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
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
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
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房梁挂钱

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
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
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
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
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
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
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
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