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青龙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找到答案。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只是略去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来,加强津液的运行和化生。既然有烦躁,就加了一点生石膏去标热。石膏用得不多,鸡子大,古时候鸡蛋小,应该也就是个几十克而已。

综合来看,此方证其实就是三个方面:表不解,津液虚,有轻微里热。其实我们就算不学大青龙这个方子,熟悉了张仲景的组方规律,自己也可以组出此方来:表不解麻黄汤;津液虚是姜草枣芍,因为要发汗去掉白芍;有微热加生石膏。组出来就是大青龙汤。

这个方子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麻黄的剂量是六两,也就是90克,而石膏的用量却很轻。因为此时的里热主要是毛孔不开郁在里面了,而不是真的有多热,所以石膏的用量是较轻的,而重用麻黄打开毛孔。

有人评价《伤寒论》的方子活泼灵变且丝丝入扣,从剂量的变化尤其能体现出来。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如果已经脉微汗出,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毕竟大青龙汤是发汗剂,若再发汗的话,势必更亡津液。就会有“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四逆证了;还会有“筋惕肉瞤”,筋脉和肉都会有瞤动不灵活的反应,这也是津液大虚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逆治了。

大青龙这个方子,除了外感病外,很多头部的疾患都有机会用到它,比如鼻五官疾患、颅内疾患、癫痫羊角风之类神经科疾患,包括治现代医学所谓的“中风”,也就是高血压中风也可以用到。治中风瘫痪的古方的续命汤也是这个方子的变化方,加了一些去瘀血的药而已。这是因为头部疾患常常是因为表不解,湿邪火邪不能出表,上冲于头而造成的。

大青龙的方义就是建中解表,再用生石膏清降头部之邪气。我们中医就是这样整体的看待人体的。所谓千古神方续命汤,懂得了人体的大循环,解释起来也很简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