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出门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题所述

引言:现在很多家庭中,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家长发现自己家的小孩有“两副面孔”,这些小孩在家里总是表现的很蛮横,是家里的“小霸王”,但是这些孩子到了外面却表现得异常乖巧,尤其是当父母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大家可以跟小编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造成孩子“窝里横”的原因

其实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溺爱,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年纪比较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就会分外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这种过度的关照孩子其实是可以感觉出来的,这种行为只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让孩子以为在这个家里面自己才是“老大”,由此造成了“窝里横”的情况。

二、造成孩子“出门怂”的原因

孩子在家里表现的很蛮横,是因为家里的长辈会包容他的行为,但是到了外面,就不一样了。别人没有照顾小孩错误行为的义务。小孩在外面发了一两次脾气之后,就能感受到别人的态度,久而久之他就明白,在外面是不可以像家里一样任性的。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这个孩子本身可能比较缺乏安全感,所以当他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就会变得比较拘束,也就是“出门怂”的现象。

三、家长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家长,要懂得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的做法,规范孩子的行为。其实很多孩子在家里蛮横的态度,主要就是因为家长的话语没有力度。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自己教育孩子的话自己都不放在心上,正是这种态度让孩子也变得不尊重家长的教育。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态度,家长一定要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态度变得强硬起来,让孩子遵守自己制定的规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9
这是因为家长在家里面非常的娇惯孩子,孩子内心其实有一点自卑,所以会有窝里横出门怂的情况。
第2个回答  2021-12-29
家里人对孩子太过于宠溺,没有让孩子经历一些事情,让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家里人有责任。
第3个回答  2021-12-29
可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或者是家庭原因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
第4个回答  2023-05-30

细说起来得长篇大论,但总结一下就一个原因:家人盲目溺爱,而且有教会他如何去处理问题。

我曾经就是这样,我身边的人也有几个是这样,归其原因,就是我们如出一辙的成长环境。

我生于80年代末,父亲是农村高中教师,我随父亲在他的学校生活。这所高中围墙内外的世界存在着天壤之别,里面都是当时万里挑一的“大学生”“文化人”毕业后当了高中教师。而外的成年人85%以上的文盲、不识字,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就算是高中文凭那也绝对很有发言权。

建校初期村里的孩子都很喜欢翻墙进高中学校玩,但慢慢的就不仅仅是玩了,而是搞破坏、偷窃,于是学校就禁止外人进入了,否则门卫和后勤的人会进行驱逐,如果是经常搞破坏的惯犯甚至会进行体罚。从此这所学校就成了“福地”,谁要是能找关系进来转一转,回村能吹几天。

而我们生活在这里,与我们相伴的是来五湖四海的“文化人”及其子女,整天讨论漫画、读童话故事、泡在图书馆看唐诗宋词、未解之谜、刑侦技术、世界五千年、三国演义、天体物理……除了看动画片和简单的体育活动,所有时间都在看书、玩积木,甚至有人带我们去学校的理工实验室做实验、操作显微镜、看标本、解剖麻雀……而外面的孩子就是爬树、偷别人家未长大的水果、破坏庄家,在土崖上刨土过家家算是最“有文化”的游戏,最本分的就是跟着大人,大人玩自己的土游戏,小孩在旁边发呆。

我们从来不用为吃饭、穿衣、买铅笔发愁,饭都是摆在饭桌上,筷子是赛在手里的,铅笔是带橡皮的而且是一捆一捆的买。衣服是彩色的、漫画的……语言是普通话和方言混搭,能引用典故、诗词就会得到表扬,然后引发彼此之间的知识攀比。而外面的孩子铅笔要用到手里拿不住,甚至不小心碰断铅笔铅都到要挨一巴掌,衣服都是亲戚邻居穿上下的,布满了补丁或者。家今年收成好,就扯块布找村里裁缝做一身,过年、走亲戚、参加红白喜丧传出去,绝对被一群人摸着面料啧啧称赞。

然而,这看似天壤之别的生长环境下出来的人却大同小异,甚至发生了逆转。

以父亲学校围墙为界,如果说考试、竞赛,那墙内的人绝对称霸,绝对是全乡最优秀的, 外面的孩子就算是全乡第二,也要被第一名完爆得体无完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秒成了渣”。这么说吧,有次竞赛考试,题目难度高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全乡第二名仅仅72分,参赛学生中居然有不少得了个位数。而第一名就是父亲学校的一个教师子女,得了满分120,满分可是一个质的区别啊。

但我们的生存技能,哪怕是基本社交礼仪,都差得要命。村里的孩子饿了自己做饭,调味更是不在话下,有时候还自己琢磨稀奇古怪的吃法,比如和小伙伴们自己熬糖、去野外烧鸡蛋、烤肉,这里面包含了人与人相处、团队合作、利益纷争、不同意见的协商、创新措施的思考,(就算有的人想法是错的,但是他总是能说服别人,始终是头目、领导者)。而围墙内的我们,以我为例,直到大学毕业都不会自己给干拌面调味。

从来没人敢欺负我们,因为我们是老师绝对庇护的人——无论从个人修养、成绩,还是家庭背景来说都是,谁欺负我们老师基本上是“朝死里打”。而其他孩子之间经常出现冲突,首先被老师打,然后印发到家长之间打群架、操家伙。然后家族里的大孩子就趁机报复对方的小孩,抽空就暴揍、虐打。当年谁有哥哥、堂哥、表哥,那绝对横着走。

他们从小适应了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处境。我们从小不说脏话,不打架,不干坏事。用书上的话说非常合适——温室里的花朵。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应该学会的技能,全都由家长代办。我们,只会考试。

慢慢的,我们长大了,社会也变了,学生们之间都有了自己是亲近、圈子,而我们向来靠本能说话,靠本能做事,不走心、不过脑子,总是被大家看出来我么的冒失、盲目天真、没社会经验、不会说话不会来事等等。轻则被人疏远,重则有了冲突。可我们什么时候自己解决过冲突?什么时候自己面对过排挤和暴力?我们可是从小在家里、学校做任何事都被庇护、夸赞的人。

所以,我么的内心从此开始堆积恐慌、困惑、无助。我们不敢打架,不是不会打,我们从小就看军警格斗、搏击类书籍和光盘,还有个武痴体育老师教我们防身技巧甚至伤人、杀人的紧急应急技巧。但成长环境教给我们更多的依然是:下不去手,更怕坏了自己与生俱来就存在的“好孩子”标签。乒乓球被踩碎对方很凶就不敢索赔,被人骑自行车撞了对方很凶就不敢讨说法,书被人偷了发现了对方很凶就不敢说出来,别人说放学别走我们放学就在教室等很久……越来越懦弱无助,甚至被霸凌,被欺负经常还会哭,哭过了有感觉丢人、懊悔。

我曾经一开始还很傲娇的和人打过架、放学约架,但我发现,我对打架的理解是摔跤,适当用拳头攻击腹部,一个人摔3个都占优势,但很快被传成了“很能打架,一个打几个”。随着那些被我收拾的人逐渐找自己的亲戚、伙伴来找我复仇,我慢慢发现和我约架的人不再局限于摔跤和打腹部。那天在野地里(专用大家地点之一),围观的人很多,我的约架被安排在第四场、第五场。所当现场第三波架打完,我怕了……因为他们的打架其实就是斗殴、人身伤害,有抓头发的、膝盖撞脸的、用砖头木棍的,还有用榔头,最牛的是一个人打不过直接掏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虽然每次都蜻蜓点水的扎的不深,当前三场打完该到我的时候,我怕了,怕和这种人打架的事传到老师和家长耳朵里,怕旁边的人又青又肿还布满血迹的脸,更怕那满地的半截砖头和明晃晃的匕首。

当那个明显比我大,而且皮肤黝黑、身材高大、脸上和头上3个伤疤总共缝了十几针的社会青年,我怂了。他一边走向场地,一边轻描淡写的伸手招呼我过去,我却说:不打了。他有点意外,颇为戏谑的说:

“不打了?”

“嗯,咱不打了吧……”

“叫声叔,说自己错了。”

“呵呵,算了吧。”

一个被我打败过的人冲出来直接给我一巴掌说:“这就不打了?这就不打了?”正要打第二巴掌,还好被一个混混同学拦住开玩笑说:“唉唉,你自己又打不过,别狗仗人势了。”

现场一阵哄笑,对方也不示弱,说要和我现场单挑一场。我知道,他绝对不是我对手,我不用5秒就能擒拿住他让他无法动弹。可是只要我动手了,他身后那个身材高大、凶神恶煞的社会青年绝对会插手。

我只好说:“一巴掌,两清了。”故作强势扭头就要走。那个社会青年却喊住我,坚持要我说一句“我错了。”

我,说了。尽管我之前一打三、一打四都从无败绩,但从此我成了全校最出名的怂货。各路混混见我就调侃,我敢还嘴他们就动用暴力。我迫于不能“堕落”,只好妥协、服软。慢慢的,我只会坐在座位,连厕所都憋到放学回高中上。

因此,我们慢慢成了同学各种圈子之外的“余数”,成了各种对抗中最懦弱的人,心里的委屈、自尊的受创,全都憋在心里。等到回家,就会本能的发泄到那些最最最不可能欺负我们的人身上——家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