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习惯于外包孩子教育,自己袖手旁观,对孩子的生活、成长带来哪些影响?

在这个越来越忙碌的时代,很多家长把教育当成了一项消费和服务,是消费和服务就可以选择外包,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父母扔在了各种课外班里。也许吃喝拉撒等都外包,而教育尤其不能外包,因为那是孩子的精神生活。

让孩子做个孩子

上上周谢楠发微信问我:“我看着我的孩子睡着了,我开始犯愁:我该怎么去教育她,我肚子里没有墨水,我不想我孩子像我一样,没有素质,没有文化。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开始学英语,早教之类的,我都愁死了。”

当时我正在看书,只是简单的回复:多关注当下,过好现在。可能的话和孩子一起学习。

其实我还有话没有说完,就是同样作为妈妈,我的焦虑一点不比她少。然而我们所有的焦虑并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多。焦虑不止来之父母,更来自法律,医疗及教育机构。整个社会都是功利的,焦虑的。

似乎我们总不会满足,总是一直这样焦虑。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无法控制自己比较的内心。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想倾其所有把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全部给孩子。

而国内的大人似乎也都是这样做的,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最近看了(美)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著《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才让我开始思考,之前一直笃定的想法也许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似乎我也可以更好的回答谢楠的问题了。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莱斯利大学幼儿教育硕士学位。

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政策相关的大学课程。她结合自己育儿和实际工作经验写成此书。本书核心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们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1.

让世界记住中国功夫的李小龙曾经说过关于水的哲学:“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to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Bruce Lee(心无杂念,于无形中,千变万化,就像水。入杯,即为杯。入瓶,即为瓶。入壶,即为壶。静,若行云流水;动,则骇浪滔天。像水一样吧,朋友。--李小龙)

孩子自己的大脑里本就拥有他们成长需要的所有要素。如果我们愿意仔细地观察他们,他们会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不必害怕他或她最终变成杯子,瓶子还是水壶,一切自有定数。

家长和老师如果能找到加深自己与孩子的联系的方法,那是头等重要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学习和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加深自己和孩子的联系方法除了多陪孩子外,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多和他们交流,理解他们说的话,抱着一颗童心和他们交流。

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我们应该留意孩子所处的所有能够提供学习机会的环境,而不是只关注学校限定的那些环境。事实上,孩子们能够且总可以从一切环境中学到东西。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幼儿的大脑中都存在学习的基础。

不要以为孩子不知道父母在吵架或是冷战,更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绪。好几次临睡之前我和老公在卧室高声争论某个问题,豆包躺在我们中间,她才两岁多一点。她突然说,妈妈,别说了。当时我意识到可能是我们说话太吵了,吵她睡觉了。最近,几次,我和我妈关于某个问题特别激烈的争论的时候,豆包也突然说,妈妈,不要说了。然后笑着看着我。

我才意识到,她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是不佳的。想想那些经常置身于争吵和打闹中的孩子,他们真的不知道大人说什么吗?也许他们不知道你们说的什么事情,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绝对知道你们有不好的情绪,已经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了。

豆包会说出来让我们知道,但是很多孩子不会说出就代表他们不知道吗?怎么办?多仔细观察他们。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及大多数时候的奇思妙想都与成年人的思维明显不同,但他们的感觉的范畴和强度(如骄傲,高兴,嫉妒,恐惧等)却和大人的感觉惊人地相似。

不要刻意回避孩子们真正的愤怒和需求。让焦点从矛盾的激发点移开,回到孩子们的感受上,这才是重点。明白冲突是生活自然组成部分,情绪的爆发具有破坏性,但是爆发出来却比憋着好。压制幼儿的内心情绪绝对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情绪状态与学习密切相关。

孩子天生具有从人与人的应答互动中学习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幼儿可以被培养的很好。很简单到道理:幼儿需要知识,也需要理解。为此,他们需要一种学习生境,让他们能够与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建立起联系。

2.

毕加索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游戏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解答。但是大人要如何做才能帮孩子培养在游戏中的应变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出如下一些建议:

1.适度转移话题。如果在游戏中遇到消极的事情,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2.如果孩子报告有人说他坏话,用一种放松的语气来给他能量:“但是和我们都知道你不是那样的孩子!我觉得那样说很愚蠢”

3.重新引导已经做出以偏概全的定论。注意,不要轻视他们的观察结果,或强求他们与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玩耍。

4.提醒我们的孩子,每个玩游戏的人都有自己要具克服的困难。

5.避免用“小霸王”这个词去形容偶尔有一次甚至有过多次不友好行为的四五岁的孩子。

6.教孩子在他们产生受人利用的感觉时明确脱离现状。

7.幼儿们通常很坚强,不会被偶尔一次的不良游戏打倒。

给孩子双倍的时间,带他们或者让他们去户外玩耍,自由地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会让孩子们放松下来,让他们感觉良好。真正的游戏包括更多的走动,准确地说,是更多的与地面接触。在我们找到正确答案之前,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干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豆包看小猪佩奇看里面跳泥坑,她非常喜欢,或者说模仿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吧。有次下雨后,我允许她去小区的凹陷的地面“水坑”跳泥坑,玩了十几分钟,衣服鞋袜都弄脏了。然后回家洗澡。期间她爸爸一直非常反对我这样做,说以后她看见水坑肯定要进去的,而且水坑又脏容易患皮肤病。

果然从那以后,只要出去看见任何小水坑就直接冲进去,那速度大人几乎都跟不上。但是我想她那时候的那种快乐是任何什么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3.

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婴儿,一组食用坚果,一组不食用坚果。结果十分明显:14%的不食用花生的婴儿到60个月大的时候出现了过敏症,而食用花生的婴儿中,只有1%的孩子在同时间段出现了过敏症。此项研究中,表明防范成了一种毒药。

很讽刺,我们本意是想保护孩子,但却可能损害了他们的健康。

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摒弃外界太多的吵杂,而多关注一些孩子的内心。《小王子》中狐狸揭示的秘诀:“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席卷电视和网络的关于各种电子产品及所谓的教育性玩具的广告,是物质主义最明显的证明。与中产家庭相比较,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电视更多,不仅如此,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感受到外界的压力,从而努力购买各种有利于提高技能的电子产品。但是既然是商品,就是盈利的,作为生产商来说当然高兴。

然而,技术每天都在变,但是儿童发展的规律却不会变。

科技创新新领域的一些巨头比他们的产品购买者更懂得取舍。Steve Jobs ,他及很多其他科技公司的CEO都严格限制他们的孩子接触屏幕的时间。较好的做法是,支持那些可以让孩子更靠近一些他们并不常接触到的人或其他生物技术。

简化物质环境是一种经时间打磨后产生的吸引孩子的策略。活跃而有独创性,就像所有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样子。

自然环境传递出了一种关怀和宁静。虽说“简单”和“本真”之类的词通常是“富人的身心健康理念”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小的孩子们能够从他们的物质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收益。但是我要把侧重点放在人际互动的品质上,而不是物质本身。突出了本书的核心,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

倾听孩子的的声音,让事情简单化,都和孩子接触,你们之间的联系必定能得以加强。

4.

教育家Jim Trelease警告我们必须警惕的一种态度,他提出“一个4岁儿童的首要目标是享受做一个4岁儿童的过程;其次才是为5岁做准备。”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生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长大后都能进行人类基因测序或者发明iPhone。虽然大多数人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

而美好的童年几乎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如同建沙堡一样,会耗费大半天时间亲手建墙壁,建炮台,挖护城河,在潮水突然来袭的时候围建围栏,过程很长但是孩子们很享受。

但是现在,商店有各种沙堡形状的模型,只需要把沙子装进模型里面,然后倒出来,biubiubiu,一个沙堡就做成了,不用设计,也不用思考,不用干活。还有那种“可塑式室内沙”,为的是让孩子建造沙堡时不在弄的乱七八糟,轻松又干净。但是却把所有的思路从建设沙堡的过程中剥夺了。

沙堡天生的短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让它更加华丽,建造和欣赏它们会让我们再次体会到那句熟悉的格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能力。父母和老师也很重要,因他们仍然掌握着一个超越所有其他学习环境的早期学习环境:与成长中的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眼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你不和他们相处,如何体现为爱他们呢?赚钱赚再多的钱也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东西,但是物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成长中孩子的关系,你们懂他们吗?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吗?他们想和你们一起玩吗?

就连两岁的豆包都会对星期天还要去加班的爸爸说“爸爸,不要上班,陪豆豆出去玩儿。”说实话,这些话我们从来没人教过她。不要忽略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其实比我们更真实,敏感和聪明。

懂得取舍,你终究会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会让你知道,如何更好的爱孩子,给他们真正想要的。

大拜碎碎念:

豆包最爱奶奶不无道理。因为奶奶非常耐心的陪她玩,也很少对她发火。如果豆包耍赖皮,奶奶也很少吼她或很强硬的让她马上按照大人的意思做,而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换一种她可以接受的办法。所以豆包很友善和开朗,充满了爱。

值得我和豆爸学习,不是一味的宠溺或是面对豆包耍赖而束手无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5

不能绝对地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好的还是不好,很多艺术家正是因为家长从小“逼迫”培养最后才能在一种艺术领域中有所成就;而有些孩子则是因为家长的各种干预而最终放弃了心中所好。从个人的角度来回答个问题,我想,也许家长的这些行为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用自己的梦想替代了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毫不夸张地说,我就是这么被“外包教育”养大的,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拥有钢琴十级证书、舞蹈八级证书、声乐七级证书、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大大小小的比赛证书。可以说从我懂事起,我所有的周末都是在少年宫里度过的。当时我真的觉得很烦,很怕过周末很想逃避,因为到了周末又要测试上周学的曲子有没有弹熟练,老师布置的课业是不是按时完成了……原本可能是一个很有乐趣的过程,最后变成了心理负担。

然而经年之后,我发现曾经学习的那些感觉并没有什么用处的“特长”都有了用武之地。院系联欢会的时候学姐都会来找我搭节目、社团的招新广告每年都是我来出、系里健美操队和篮球宝贝在我毕业之前每年都会留我的位置,甚至于后来同系的同学组队参加一个全国范围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的比赛也因为我在各方面都能搭把手而极力邀请我,最后因此可免毕业论文答辩。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去做这许多事,但最后因为临场需要,我都替补得很好,然后大家就继续来找我。到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一样,每次领导需要手写材料的时候都会指派我来完成。

其实我最想学习的并不是这些,我最羡慕的是那些软笔书法写的很好的人,但恰恰就是这个没有学习过。做个简单的假设,如果少时的我一直坚持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软笔书法而放弃其他的课程,那之前举例的大部分的事我可能都参与不了,因为我不会。


我也曾经就这个问题和我母亲聊过,问她为什么要坚持给我学这么多东西,即使在家境并不很殷实的时候。我记得她是这么跟我说的,“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只学过一阵子,唯一的一双舞鞋是托人经过很久才买到,因为家里只能凑够鞋子的钱再没有多余的路费。所以我一定要让你在专业的老师那里好好学,我能做的就是给你交学费,无论刮风下雨都按时送你去学。学的好不好,学成什么样我都不知道,但是去学就比不学要好。”

是啊,为什么家长要花大价钱送孩子去各种班学习呢,无非就两个原因。一、家长自己曾经想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学成,自己没有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亲自教授,所以找术业专攻的老师来教;二、希望孩子在自己没有成熟思想的时候,给他们一条路,不管是不是能走得长久,先试着走一走,至少能够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综上所述,我认为外包教育只是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家长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亲自和孩子一起学习一些艺术品类,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也未必能够成才,所以就外包给专业人士来教。没有必要因此批判家长懈怠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模式让孩子失去了自己选择的机会,可能学习了自己目前并不很感兴趣的东西。但人的一生如此漫长,我们又怎知小时候不感兴趣的事就一辈子不会感兴趣,谁又能一眼便选择出最正确的那一个呢。更何况,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有了学习的能力,有了一些知识技能和基本功的积累,想要再去学习别的也并非难事。81岁的日本老奶奶Masako Wakamiya在高中毕业后到退休前,一直在日本一家知名的银行工作了43年,60岁退休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开始学电脑,81岁发布自己的app,但谁又能说她前半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无用的呢。

第2个回答  2017-03-15
中国现在的生活方式在渐渐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现在生活的节奏都在不断的提高,每一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这种情况造成的是中国家长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点需要国家和老百姓进行调整,把孩子的教育的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

中国现在的家长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放在学校和课外的一些培训机构之中,几乎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全部交给这些机构,家长则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一些培训机构的管理,如果这样的话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中国现在的家长习惯于外包孩子教育,家长则选择袖手旁观,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十分不利,因为教育方面孩子可以从学校里面通过学习去积累,但是如果孩子和家长的接触越来越少,那么会造成孩子对家庭关系的单薄,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降低,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比较冷漠。

外包教育可以在某一些阶段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方式,但是家长长期如此的话,那么孩子会确实父爱和母爱,这样孩子的人生观会发生变化,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缺乏孝心。因为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亲情,自然孩子不会有一种孝顺父母的心态,反而任性的一面会逐渐的扩大,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甚至出现对社会的不满。

家长习惯于外包孩子教育,这等于失去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学校和一些教育机构对于孩子的学习比较注意,但是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大部分是家长的责任,可是家长和孩子接触很少,这样孩子的思想道德就会出现跟社会格格不入的情况。家长习惯于外包孩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思想道德方面孩子的缺失,社会群体性的不适应,对家庭出现冷漠。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多多的关注自己的孩子,多多的亲力亲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3个回答  2017-03-15
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因为我妈妈的工作相对自由,所以我也没有被“外包”过,可以说,我一直是圈养的。虽然在小时候会频繁地感到一种不自由,觉得人家的孩子要么是上补习班,要么就是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我妈妈却成天陪在我身边,我做什么说什么都要干涉。那时候我对此是怨言颇多的,但现今回想,我由衷觉得我很幸运。至少和那些或是被丢进补习班,或是被丢进晚托班的孩子比起来,我幸福多了。

我一个舍友最近就在晚托班兼职,他每天四点左右去幼儿园把四五个孩子都接到补习班,然后监督他们做作业。一直到八点多,那些父母会前来把孩子接走。

现在的小学大部分七点钟就是要开始早自修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九点十点,差不多也该睡觉了。所以这些父母每天有多少时间是陪在孩子身边的,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交给各种补习班晚托班,而自己不希望去涉足孩子的教育。

1、忙

这无可否认,现在的上班族每天下班之后或是加班,或是像北上广那样回趟家在路上就得耗去两三个小时。同时加之日常上班带来的疲乏,让他们对于照看孩子,生出懈怠也无可厚非。特别是那些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处在一种半调皮的状态下,其实照看他们并不容易。本身在忙了一天之后,心态很难维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如若还要去应对来自于熊孩子各种各样的骚扰,最后闹得家长孩子不欢而散也不无可能。所以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让他们觉得与其由自己来管,不如交给一些培训机构。

2、专业性

在大部分父母的理解中,单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培训机构是比较专业的。在他们的管教下,能够让孩子的应试能力得到稳定的提升。这是许多家长的认知,或许在各种结果的验证下,他们的认知也确实是正确的。所以他们会愿意花钱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在他们眼中,这是对于孩子更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双赢,既轻松了自己,又主观地认为造福了孩子。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哪怕他们每天在培训班上课回来之后,脸上笑容恐怕并不会多。

而我想说的是,应试教育只是教育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之所以现在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包括许多家长会如此注重教育中的应试部分,那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所决定的。但体制上的缺陷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只是教育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素质教育,说白了,是要让他去理解生活,而不是去学会考试。要让他去学习真正的知识,而不是单纯学会用知识去换取分数。

所以在真正的教育里,父母的重要性甚至会超过老师,家庭的重要性会超过学校。每一个父母都要明白,你才是世界上与你的孩子最亲的人,所以你对于你的孩子的影响,没有理由会低于他的老师。你要明白,家庭才是你的孩子永远的港湾,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样没有理由低于学校,更没有理由低于各种教育机构。

如果每一名父母都能有这样正确的理解,那么我想他们会为自己对于孩子的关心不足,为他们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护而感到羞愧,同时感到可惜的。当你以忙来拒绝陪伴孩子,将他送入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的时候,你损失的,是让你的孩子从你的身上获得生活教育的机会。同时,你也让他在童年时候,缺失了对他的成长极为重要的陪伴。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一般。当你陪在你的孩子身边,陪他学习,陪他说话,教他一些题目或是逗他玩的时候。或许表面上你并看不出来这些事情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这些陪伴性的行为之下,其潜性的作用切切实实是存在的,说矫情些,这里面有爱在。

分数可以通过考试来得到验证,但爱的作用自然没有一种显性的操作来得到数据化的体现。但谁都该明白,越是不能被数据化体现的,越是不能立刻获得收益的,很多时候,就一定是越重要的。

所以,多陪陪孩子吧。或许你确实忙,但不致忙到要将他全权受托给教育机构的地步吧。如果交给教育机构是迫不得已,那么你也应当在下班之后,去教育机构看看他,陪着他一起学。如果要陪伴,那一定是有办法的。别为自己的懒惰与忽视找借口。
第4个回答  2017-03-15
如何教育孩子向来是热门话题,但讨论下来,也是各有各的道理。家长外包孩子的原因有很多,对自己教育的不自信,对外教育的盲目崇拜,太忙等等。但是,原因再多,也不能掩盖外包孩子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孩子是敏感的,也是真实的。你以为你为孩子报补习班,各种艺术班,觉得为了他们操碎了心时,孩子却并没有感觉到你的心,也感觉不到爱,他们不能理解这种强制施加下的有负担的爱。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让孩子明事理,学技能,都是为了让他们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独立自主,更好的去生活。但是外包教育却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抛弃,压抑不自主,这样的情绪和心理都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父母在外面玩手机,孩子在里面苦练技巧,这种差距难免让孩子产生大人小孩的世界划分,不知不觉间父母与孩子就会渐行渐远,亲密的关系也不复从前。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长大的同时也在疏远家里,这里面有多少的原因是家长自己。

孩子并不是谁的寄托,他们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实在不公平。有多少人是听见“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特别反感的。我想一定很多。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谁都懂,何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到底需要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