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称谓语是公文用语体式之一。位置不固定,或置正文首段起句处,或在正文段落中使用。一般是由“本”、“我”、“你”、“该”四词与“部”、“办”、“委”、“局”、“市”、“县”等名词一起构成四种称谓。即本(市)、我(市)、你(市)、该(市)。

第一人称用本(市)、我(市);第二人称用你(市);第三人称用该(市)。使用过程中没有等级色彩,上、下、平行机关均可使用。

扩展资料:

使用方式: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称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称谓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9
称谓语(称呼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不同。 敬称、爱称、昵称、统称、通称、尊称、专称、

自称、互称、盛称、谦称、全称、简称、俗称、

特称、同称、总称、贵称(敬称)、

泛称(总称、统称)、

别称(1.别称。 2.美誉)、省称(简略的称谓)、

私称(偏爱的称谓)、他称(即第三人称)、

衔称(官衔职称)、虚称(空职位、虚关衔)、

谐称(打趣的称呼)、徽称(褒扬赞美的称号)、

鸿称(大名、美称)、贱称(卑贱的称谓,与尊称相对)、

兼称(另一名称)、美称、嘉称(美称)、

矫称(诈称)、极称(最高的称号)、

令称(美好的名称、称号)、讹称(误称)、

连称(连起来称呼)、浮称(虚名)、

嫟称(亲昵的称呼)、荣称(光荣的称号)、

遗称(指死后所给予的称号)、

雅称(1.素称。 2.美称)、贞称(贞德的称誉)、

自称、良称、职称、肇称(始称)、

史称、追称(谓称颂死者;以后来的称号称呼)。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称呼语指的是在称呼某人或者某物是所用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汉语的称呼语: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有向对方称呼自己(自称)、称呼对方(对称)、称呼第三者(他称)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一、自称

  1.一般用人称代词“我”“我们”称呼。

  2.用自己在和听话人关系中的身份或自己的名字自称,含尊敬、亲热的色彩。

  常见晚辈对关系很熟的长辈而言。如学生对老师说:“学生记住了。”或用自己的名字:“张三我记住了。”

  3.变单数为复数,即用“我们”来自称“我”,含有谦虚的色彩。常见于写(说)给许多人看(听)的论文或讲话中。

  4.用“我+姓+某”、“姓+某人”、“我+姓名”自称。含有不客气的语气。如“我张某”“我张某人”“我张三不吃这一套。”

  二、对称

  1.用人称代词“你们”称呼,尊称用“您”,复数用“您×位”。近年来,先在书面语现在口语中渐用“您们”。

  2.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之间。用姓名要生疏、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随便一些。如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3.用“老/小+姓”称呼,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含亲热色彩。

  4.用同志,“姓+同志”、“名+同志”、“姓名+同志”称呼对方。分别有生疏、中性、严肃的色彩。

  5.按对方在和自己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但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为“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6.按对方的身份、职务或用“姓+身份、职务”称呼。如“主任,您好!”、“李主任,您好!”

  7.近年,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对方的,在初次见面的人中也很常见。

  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来调近双方心理距离的人际称呼语:

  1.用“师傅”“老师傅”称呼初次见面的人。前些年,特别盛行于城市中除干部、知识分子、军人以外的广大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同志”。含有尊敬对方的色彩。

  2.打破双方的级别界限,用亲昵随便的称呼语取代庄重严肃的称呼语。可直接称对方的名字。

  3.以第三者(晚辈)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妻起子称丈夫“孩子他爹”,如农民互称“他大婶”“他大叔”。含亲密色彩。

  4.按自己的晚辈的身份来称呼对方。如新娘的母亲常称呼新郎为“姑爷”。

  5.用“同志哥”“姓+哥/姐/弟/妹”、“姓+妈妈/大婶/大叔”称呼对方。如“王妈妈”“邓大姐”,显得亲切。

  三、他称

  汉语向对方称呼第三者,有个基本原则,即按这个第三者和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

  1.如他和自己的关系同于他和对方的关系,就按自己和对方对他的共同关系来称呼。如李、刘都是王的学生,那么李向刘提及王时,就称“王老师”。

  2.如他和自己的关系近于(或远于)他和对方的关系,那么就要适当地加上一些谦词(或敬语)。如自己向对方称呼自己的妻子、儿子、母亲,就用“内人”“小儿”“家母”;如自己向对方称呼对方的妻子、儿子、母亲时,就会说“嫂夫人/尊夫人”“令公子”“令堂大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