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一定“成骨不足,破骨有余”?骨质疏松可防可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完全可防、可治,加强对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非常重要,即使已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适当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首先要说明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明显相关的骨骼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随着 社会 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不断上升。数据表明,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6%,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49%。也就是说,60岁以上女性中有一半人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凋亡减少、寿命延长,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方面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另一方面,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持续低度活化,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

多种细胞因子也影响骨代谢,降低成骨活性: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皮肤中维生素D原向维生素D的转化不足,肾功减退,维生素D的羟化不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肌肉衰退,对骨骼的应力剌激减少,对骨代谢调节障碍……凡此种种,都会影响骨代谢,使得成骨不足,破骨有余,骨丢失,骨结构损害,形成骨质疏松。

此外,老年人往往是多种器官疾病共存,这些疾病以及相关的治疗药物,都可能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那么,哪些人群特别需要进行骨质疏松筛查?对于≥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推荐直接进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65岁绝经后女性和<70岁老年男性,且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人群,建议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和(或)筛查设备(定量超声(qus)进行骨质疏松风险初筛。推荐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高风险人群行dxa或定量ct(qct)检查明确诊断。>60岁)中,在可耐受范围摄入高剂量(2000-2500毫克/天)的钙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

还要注意的是,对于>50岁人群,增加饮食来源的钙摄入量或服用钙补充剂可导致骨密度增加,但不能显著降低骨折风险。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建议只通过补充钙剂和(或)维生素D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或老年低骨量,伴有骨折高风险的人群,建议补充钙剂和(或)维生素D作为基础措施之一,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以此有效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作者:姜博仁(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