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高适

如题所述

唐代诗人高适介绍:


高适(约公元724年至约公元779年),字适,号羽翼山人,晚唐初期著名诗人。高适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彬县,是唐代文学家高骈的弟弟。高适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而闻名,主张情感真实、言辞直接。高适的诗作大多描写战争、征战和士兵生活,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高适的作品具有激情澎湃、浑厚豪放的特点,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高适的作品以《别房太尉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著名,高适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诗人,被誉为唐代“豪放派”代表之一。

高适主要的功绩:


1、作品风格独特:高适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激情澎湃,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高适的诗作常以战争、征战和士兵生活为主题,用力感人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

2、反映社会现实:高适的诗歌作品展现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高适以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真实情感的追求。

3、影响后人:高适的诗作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适的作品豪放奔放、激情洋溢,后来的一些诗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受其影响,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4、传承文化传统:高适的诗作传承了唐代文化传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高适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拓宽了唐代文学的表达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1
高适(704年—765年)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有进取心和军事才能,常与豪侠少年游,曾一度随叔父至河南、淮南及北方边塞地区,对安史之乱及边防军事问题有所感触。
高适在青年时期曾多次到长安应试,但均未能及第。直到天宝八载(749年),高适46岁时,才由于玉真公主的推荐,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在任上,他因不能忍受这种小官生活,两年后便弃官而去。
此后,高适到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爆发,高适跟随玄宗入蜀,曾任谏议大夫。至德二载(757年),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的唐军在洛阳附近的邙山击败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收复了洛阳。在这个过程中,高适积极向唐肃宗献计献策,并亲临前线参与作战。战后,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高适被拜为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他转任蜀州刺史。
广德元年(763年),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在这个职位上,他对南诏的入侵进行了有效的抵御。同时,他还对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回京师,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享年61岁。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多描写战争、边塞风光以及边塞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他的诗歌风格雄健、豪放,表现出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性格和爱国精神。其代表作有《燕歌行》、《渔阳鼙鼓行》、《送别》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