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成就了一批杰出的将领,以智勇双全的美名名垂史册,却也有一些人才遭遇佞臣的构陷,功败垂成,遗憾长留。这个在国家危难之际,与高丽将军并肩作战,多次智退敌军的精彩人物却在战争正值白热化之际,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斩首示众,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这个蒙着悲剧色彩的英雄就是封常清。自从他毛遂自荐要去当高仙芝的侍从起,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这一段不平常的友谊。说起来若不是封常清的坚持,后来也没有这么一段缘分了。
第一次见面,他便被高仙芝回绝了,因为实在有碍观瞻。封常清不甘心,一再请求高仙芝再考虑下,高仙芝屡次拒绝了他。迫于无奈,封常清就每次在高仙芝的门口等着,并且愤怒地质问高仙芝“怎么能以外貌取人呢,若是这样的话,您恐怕会错失很多人才呢”,一直缠得高仙芝没办法了,终于答应了让封常清当侍从的要求。此后封常清一直辅佐高仙芝,但未能得到重视,直到一次战争结束后,高仙芝预备向朝廷上奏战争的情况,封常清拿出他私下写好的文书给到高仙芝,里面对战争的情形记录的很清楚并做出了恰当的分析。高仙芝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封常清也逐渐的开始显露锋芒。
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先是安慰了唐玄宗一番,说是必定能很快破敌。其实他自己也没把握,连士兵都没有,谈何战斗,他去到洛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征募士兵,其实都是一些平头老百姓,一辈子没摸过战刀,没杀过人,更不用谈对敌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被组织起来去抵抗安禄山。一到战场,高下立分,毫无战斗力,阵型很快被打散,封常清一路退败,不得已只好从西面退回到今三门峡市附近。现在安禄山日益逼近,如果突破了潼关,便可直取京师,那么大唐就危险了。他建议把敌军引到潼关,这是个易守难攻的地儿,能抵挡一阵子,再另行想办法,陕郡可暂时搁置。
权衡之下,高仙芝采纳了这个意见,这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们退守到潼关后,果然阻止了安禄山的进攻,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可是这个决定把他们推向了深渊。边令诚用这个做为把柄,诬告二人消极抗战,弃城逃跑,玄宗听信了一面之词,武断的下旨,处死了两名英勇的将领。这个错误的决定也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方才结束。可惜两个身负才学,一心为国的人才,竟这样被冤杀了,正在急需用人之际。后世每当读到这里,无不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