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警醒父母:孩子的一生在学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在我们每个人6岁之前就已经写好了,而且很难更改。我们在6岁之后,通常就按照这个写好的脚本来演绎自己的人生故事。

按照伯恩的说法,我们的“人生脚本”就是“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6岁之前是我们的人生原型,6岁之后我们都成了演员。

儿童时期的儿童脚本是别人赋予的。这个别人通常是指自己的父母和至亲密切接触者影响者。

这是沈家宏的《原生家庭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动力》里的几句话。

读了这几句话,我被深深触动:原来我们是孩子一生的策划者,他(她)的一生一世的成败得失,我们是制造者。都拜我们所赐!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的一生成败得失的心理动力。且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所以我们有意无意,简简单单地陪伴孩子长大,是多么可怕!多么无知!为了孩子的一生,也要立刻马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警醒父母教育孩子要尽早,越早越好!

0——3岁是孩子大脑快速发展的黄金期。3岁和7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是性格形成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智力发展关键期!

也就是说:0——6岁学前,学前教育就基本决定孩子的一生!

也就是说:自孩子呱呱坠地起,我们陪伴在像一张白纸的婴儿周围,教他(她)说话,给他(她)习惯,耳濡目染,有意无意,言传身教,……而这些很随意的一切,就影响和决定孩子的一生的状态。

这些我们却没有重视,没有目标,心不在焉,甚至简单粗暴,有时还蛮横无理。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孩子在小时候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后期孩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

如果只靠遗传决定孩子智力的话,可能就错过很多“潜力股”。且孩子智力的启蒙必须是宜早不宜迟的。

作为父母及伴随孩子成长的密接者,都应该好好学习,高度重视,刻不容缓。

再重申:原生家庭是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且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该谨记:父母不是一种角色,应该是一种学问,一种学科。

0——6岁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绝对教育主导地位,任何人,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替代。父母这一职责比任何岗位都重要!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但“岗前培训”的意识必须有,必须用心学习做父母的学问。

因为每一个父母都不仅仅只想把孩子养活!还想叫孩子品学兼优!渡人者先渡己,教育儿女,先教育自己好好学习。

孩子是父母的作业,是杰作还是及格是不是真得慎重考虑,用心去做。

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不会改写!

①溺爱型父母:孩子丧失爱他人的能力。

要求他人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无法与父母顺利分离,导致成长和学业上困难。以自我为中心,向他人和社会要求不属于自己的特权。

②专制型父母:孩子失去做自己的权利。

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孩子没有意志,没有自由空间,没有安全感,怕失败,怕犯错,怕违背父母的意志。有朝一日他会爆发,会更专制,不与父母和解。因为只有超越了父母的专制才能摆脱父母的专制。

③忽略型父母:孩子无法找到归属感。

忽略孩子,无视孩子,成长里缺席,孩子缺乏存在感,价值感,只能靠逃学,早恋,斗殴,吸毒,违规引起父母和他人的重视。

④权威型父母:孩子最具幸福感。

既对孩子有规则,有限制,有界限,有纪律,有要求,有期望,又给孩子关爱,温暖,鼓励,支持,认可,赞赏,信任,理解,尊重,平等。所以这个孩子最具幸福感。

真正爱孩子,就好好研究研究养育的学问,如何有价值的陪伴孩子长大。

切实关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否则前车之鉴,教训深刻,追悔莫及!

也请谨记: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7岁过去了,可能一生的幸福就“毁”在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的父母手里了。

人类发明家庭,赋予家庭以使命。不应该只是繁衍生命的摇篮,应该有更重要的传承:文化传承。

有时候,我们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大自然 ,而是来自于伙伴,甚至亲人,所以哲学家说“他人是地狱”!但我们不能离开“他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要这个“他人”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如果是的话,那样的痛是几辈人的心酸。

曾经网上沸沸扬扬炒作的,北大博士后留学美国20年与父母失联,背后的痛:离婚,从日本逃到美国,也没有逃出童年阴影和父母给予的骂名:“良心被狗吃了”。原生家庭给予的痛,岂止是“一辈子”治愈童年?祸及前妻,孩子,现在的,乃至与他有关联的人所有人都身受其累。

几辈人的心酸泪!真该学学做父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