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照片里的普通人为什么都普遍有股英气,眼睛有神?

如题所述

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许多新鲜事物涌进国内,人们都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新事物。其中照相可以算很新奇了。那时照相机刚传入国内不久,时间再往前推,照相都是有身份有钱人的合影专属,在重大场合来一张照片,那代表着面子,那时照相都是胶卷式的,胶卷很贵,那时对于普通人来说,照张相那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改革开放了,相机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普通百姓也可以照相了,不过照张相依然挺贵的,但出于对新事物的新奇,他们也会照相,不过照的少,照张相,都很庄重,照相前必须精心打扮一翻,穿新衣服,照相师还要你摆出各种姿势,因为胶卷贵,摄影师都很珍惜每一个胶卷,每次都要调整角度,那时没有PS修图,所以人们都采用物理修图,化妆,处理好自身形象,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于镜头前,要照时,喊一声“茄子”咔一声就照好了。


那时为照好一张相花费半小时都很正常。因为那时都是胶卷,所以照一张相,要等几天才能出来,故照相前都比较郑重其事,准备也就多。那时人们为了一张好照片,都表现比较好,挺胸抬头,眼神很是认真。有的人有钱,买一个傻瓜照相机,那是很时髦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人们可以随手拍照,反而没了最初的认真和精神气了。

其实那时不止中国普通百姓照相有种精气神,你去看其他国家,也一样全球都是如此,这就像普遍现象一样。1980年的那个时代,对全世界,都有一种特殊意义,人们普遍有那个时代的独有气质。英气勃发。


那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制,收成翻了几翻, 人们多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知青回城,从乡下回来的他们更加成熟,稳重。他们带着从乡下来的经历,更接地气,褪去了稚嫩。面对着改革开放的崭新生活,抓住改革的机遇。后来恢复了高考,大批学生上了大学,圆了大学梦,开始不一样的人生。那时不管青年,还是学生,亦或是百姓都对未来以美好期盼。脸上都挂着笑容。所以照相时脸上都很精神。


80年代,男性阳刚之气很足,女性也有阴柔之美,那时参军的青年很多,参军回来,照相自然一股英气,那时社会风气都偏向阳刚,就连影视业中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喜欢奶油小生,小白脸。和现在不一样,无小鲜肉之说。就算没参军,有的也当过民兵,练过。就算不打仗,军人的肃杀还是有的。

还有和当时社会风气有关,那时百姓生活条件差不多,贫富差距不大,人们心思单纯,社会也相对公平。人们任劳任怨,农闲时,走街串巷,相护唠嗑,感情都很好。在工作上,都埋头苦干,相信只要干好,就会得到提拔。工作的回报与付出也基本相当。人们对未来期许值高。


国家出台许多政策支持着许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他们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那时先富了很多人。改革开放,成为了主旋律,华夏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掀起了建设的狂潮。设立经济特区,吸收外资,引进了许多新设备。人们都视野更开阔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香海回归,中英谈判。人们对国家更自信,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所以那时人们照相都有一股英气,一种自信,眼睛也有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