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为什么热衷于围湖造田?

如题所述

荷兰人热衷于围湖造田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荷兰是一个西欧地区的小国家,面积仅有4.1万平方公里。荷兰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传统农业做得非常好,人均耕地1.5亩,却担任着世界第二农产品出口国。

    耕地不足,围湖来获取更多的耕地。湖底有很多泥一般来说土壤较肥沃,引水灌溉也方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由于地理限制和历史发展因素等诸多原因,所掌握的土地较为稀少,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部分国家选择了填海造陆。这其中的代表就是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时至今日,荷兰已有约五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填海造陆所得,因此也有人说“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
作为地球极其有限且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土地承载着万物,是人类生活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空间。
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荷兰最早的填海造陆工程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荷兰除了面临土地稀缺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地势问题。除了南部和东部一些远离海岸线的地区有一些丘陵,荷兰的土地几乎全部是低地,全国平均海拔仅为11米。
荷兰全境约四分之一面积的土地海拔不足一米,约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而这27%的低洼土地却承载了超过五分之三的荷兰人口。
为了保障自己国土不被大海所侵袭,荷兰人开始了漫长的填海工程。据统计,13世纪至今,荷兰总共造陆面积达到了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荷兰现在国土面积的20%。而荷兰造陆填海最为瞩目的工程,无疑是须德海工程。
著名的须德海工程
须德海位于荷兰西北部,这里原本仅是湖泊,但由于海水不断上涨,涌入的海水与原本的湖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须德海。由于地势低洼,须德海沿岸地区的人们便自行选择在附近的高地修筑海堤,并且在海堤内开垦土地以种植农作物。
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些海堤大多比较简陋,正常情况下倒还能对拦截海水起到点作用,但一旦遇到大型水灾便无济于事了。
到了17世纪,有人提议修筑一条拦海大堤,进而将须德海变成荷兰的内湖,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须德海沿岸地区经常受灾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在当时未被采纳。
直到1916年,一场水灾彻底惊醒了荷兰人,于是在土木工程师、荷兰运输和水管理部部长科内利斯·莱律的推动下,著名的须德海工程顺利获得议会通过,并于1920年正式启动。
经过十二年的不懈努力,1932年5月,须德海工程的核心工程、将须德海彻底变为荷兰内湖的拦海大坝阿夫鲁戴克堤成功竣工,这也是欧洲最长、最大的大坝。
这座全长约32.5千米、平均宽度约90米的拦海大坝耗费了数千万立方米的沙子和巨石黏土,也消耗了无数工人十几年光阴,令人欣慰的是,阿夫鲁戴克堤不仅成功将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须德海与外面的海水分隔开来,并且已经帮助荷兰北部地区成功抵御海潮90年。
而后荷兰不断排出咸海水、引入淡水,成功将这片区域变成了淡水湖,这也就是如今著名的艾瑟尔湖。
后来荷兰又对艾瑟尔湖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包括将部分区域的水抽干、修建沟渠、安装排水管,并在抽干水后的土壤上种植芦苇,以帮助土壤吸收空气、蒸发水分,然后再将芦苇烧掉,就可以正常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此外,荷兰还在开垦的田地周围修建许多运河和公路,以方便灌溉田地和交通运输。在经过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治理后,荷兰成功从原海水覆盖的土地开垦出超过1600平方公里的田地,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土地复垦项目。
如今的填海造陆
随着科技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面临部分迫切的土地问题时选择填海造陆的方式来解决,例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
包括我国的部分城市如香港、深圳、大连、天津等,在面对由于前期城市规划不合理所导致的部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时,也选择了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小规模的填海造陆。
然而,正当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填海造陆之路时,荷兰作为填海造陆的先行者却放缓了脚步,这主要由于荷兰国内对于海洋经济认识的逐渐成熟。
自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防洪安全和抗击海潮的前提下,已逐步减少围海造地,并探索退滩还水方案,选择尽量保留海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洋工程计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