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种方法

如题所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然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问,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热爱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