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现代货币体系起源于哪里和现在的货币体系差别在哪里?

如题所述

1944年,由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动建立了三个世界体系:联合国(政治体系)、关贸总协定(经济体系,就是后来的WTO),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视为二战后现代货币体系的起源。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靠着“惯性”运行了两年,到1973年10月,美国迫使OPEC接受了他们的条件:全球石油交易必须美元结算。以美元-石油为核心的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个体系一直运行到现在,随着欧元、人民币等币种在国际结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美元-石油体系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要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石油体系的区别,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美国有多少黄金才能有相应量的美元,而美元-石油体系则不需要美国拥有那么多石油,只要其他国家的石油交易以美元结算美国就可以印出相应量的美元。(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美元与黄金脱钩在08年金融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时间段来分析,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一战前,英镑、美元都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

1

1816年,《金本位制度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确立了1英镑合732238克纯金的兑换比例,金本位制很好地维持了英镑的货币信誉,使英国人在国际金融业务中获益匪浅。聪明的美国人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点,也采用金本位制,规定1美元合16克黄金,此时的美元和英镑一样,都可以与黄金按兑换比例自由兑换。

二、一战爆发至经济大危机爆发前,小规模的兑换可以

2

1914年,一战爆发,战争的爆发导致各国发行了大量的纸币,纸币贬值,储备黄金成为了国际公认的硬通货,因此许多国家将黄金列为战时战略管制物资,不允许黄金出国和黄金与任何纸币之间的兑换。由于美国没有卷入一战,美元含金量变化不大,始终维持在15克左右,再加上欧洲参战国都在向美国购买武器,相当数量的黄金和债卷不断地从欧洲流到美国国内,所以美国手里的黄金储量还是相对充足的,也兑换,但是鉴于黄金当时的特殊战略价值,大规模的兑换是不可能的。

三、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至1939年二战爆发,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3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号称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美国等国的国际贸易量大的幅度下降,国内纸币严重通货膨胀,纸币的严重贬值引发了货币信仰危机,黄金再度成为国际公认的硬通货,鉴于保护自身经济安全和本国黄金储备的安全,英国率先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国人紧跟其后也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完全停止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此时,若想再兑换黄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尼克松是在哪一年单方面宣布"暂停"黄金与美元官价兑换的

保护美元受国际货币投资者的影响。在2008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和黄金脱钩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美元,避免受国际货币投资者的影响,美元与黄金脱钩本身就是在说明美元信用在丧失,而这背后,是美元脱离金本位后,并通过新载体石油美元进而又重新掌控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

1973年中东石油战争中,国际银行家有石油美元回流这一说法,请问是什么意思?当时美元已经和黄金脱钩了啊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准确,有远见:1973年陈云对美元的基本判断与应对

当时石油价格暴涨,世界经济陷入了停滞,物价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那个阶段的滞涨在整个历史行情中都是有是可以写入商品历史教科书的。

对于当时的避险资本回流美元这一说法,在当时是确实存在的,人人都在争抢石油和美元,流动性资产都在转向美国,才酿成了历史意义上的70年代滞涨时期。

当时的美元与黄金脱钩了,但尚未大幅度贬值,五国央行一直在支持美元汇率,最终于1987年支撑不住美元汇率,酿成了历史上最大的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点数508点,也就是黑色星期一酿成的1987股灾。这个之后才对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造成重大影响,在随后出现的五国央行艹蛋的各种协议中,小日本泡沫破裂,酿成了20年的悲剧经济停滞历史,日本也从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位置上衰弱至今,此后伴随的是美元价值也就是美元指数的一路走低。

1973年,陈云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周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美元走势的三个基本判断:(1)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2)美元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3)美元同黄金挂钩的关系不可能再恢复。这些基本判断符合实际,并在当时通过增加国家黄金储备等举措,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

   

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

二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同盟国代表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时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1945年12月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1948年马歇尔计划实施,促进了西欧各国 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马歇尔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战后各国 社会 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西欧各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很快,国际收支有了很大的顺差,而美国则由于相继卷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拖累了其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为了平衡财政,美国被迫大量发行美元,这动摇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根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复兴的完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多边支付,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各国利率水平的差异使私人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套汇套利而大规模流动,从而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各国政府之间为争夺黄金储备、限制资本流动而展开的货币战。受此影响,国际货币关系动荡,汇率波动剧烈,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现象严重,改革世界货币体系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继1971年5月美元危机之后,7月下旬美元危机风暴再起,且来势更加凶猛,美元价格暴跌,黄金价格猛涨。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面贸易逆差,黄金储备已不及其对外短期负债的1/5。面对各国中央银行挤兑黄金的压力,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除对内采取冻结物价和工资,削减政府开支外,对外采取了两大措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1971年,美国自行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开启了“浮动汇率”时代。

从197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美元信用更趋下降,西方金融市场又爆发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的货币危机。1973年2月12日,美国政府被迫宣布美元对黄金的比价贬值10%。这是继1971年12月美元贬值14个月后,美元第二次贬值。由于导致美元贬值的基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美元贬值的趋势并未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不可避免。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对外工作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西方国家发展贸易往来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发展的势头很好。周恩来及时指出:“外交发展了,外贸也要发展。”1972年,陈云复出后参加以周恩来为组长的国务院业务组,协助周恩来考虑经济特别是外贸方面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并受周恩来的委托研究当时有着迫切意义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为此,陈云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1973年5月5日,陈云在听取周化民等关于外贸计划和价格问题的汇报时,指出:很值得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几次回升和停滞。现在,经济危机周期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上有反映吗?每次大概有多长时间的上升和下降?战后,日、德、意、法、英开始都是“五保户”。现在,它们都起来了,同美国竞争,而美国的竞争能力还不如它们。从前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恢复是用设备更新的办法开始的,机器设备产值中劳动工资占多大比重?大概是20%至25%。现在,这一条怎么样?资本主义解救危机有几个时期:先是英国的办法,把咖啡丢在海里;后来是美国罗斯福的办法,把人找来盖房子、修马路;美国还用打仗、上月球等办法花钱。现在,用什么办法来解救危机呢?这里,陈云从外贸进出口的角度谈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

6月7日,陈云同陈希愈、乔培新等人谈话,请中国人民银行帮助搜集有关国际金融和货币方面的材料,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货币情况的现状和发展方面的。这对中国外贸政策决策有很大的作用。

7月27日、28日,8月4日,陈云先后三次同外贸部负责人及该部价格小组成员座谈,指出: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即生产过剩,现在关于货币危机的文章都没有说到点上。西欧各国生产能力的恢复扩大,使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在西欧聚集了大量的美元,而美国由于贸易和财政赤字,美元贬值的趋势加剧,在西欧各国不断向美国按35美元1盎司黄金进行兑换时,美国最终无法维持这种比价。

1974年7月4日,陈云在同外贸部负责人谈外贸问题时,进一步强调了美元货币危机的根源问题。他指出: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救济英、法等西欧国家。后来,这些国家生产上去了,反过来向美国销售商品,手中美元越来越多。美国吃不消,采取搞进口附加税、美元同黄金脱钩等办法对付它们。这表面看是货币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危机,是生产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反映。

   

美元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美元同黄金的关系已割断,不可能再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又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体系来替代它,货币汇率剧烈动荡,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

美元同黄金脱钩之后,美元会向何处去?美元是否会一蹶不振?是否会重蹈国民党法币的覆辙?陈云经过调查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1973年7月14日,陈云听取了香港五丰行总经理关于通过私商在交易所购买部分原糖情况的汇报。谈话中,陈云指出:今后金价仍会看涨,美元还要继续“烂”下去。我们外汇储备较多,存银行要吃亏,除进口一部分生产所需物资外,可考虑买进黄金。请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外贸部一起开会研究,算算在国外存外汇有多少利息,存黄金要付出多少储存费,看合不合算。美元虽软,但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没有别的货币能代替它,原因是美国生产力在世界上仍然是最大的。美国 科技 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生产力比较发达。从 历史 角度看,美国国内货币流通和物价长期稳定,美元汇率长期内在世界大部分货币中属于强势。此外,美国的政局稳定,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些都在为美元的币值背书,是支撑美元汇率稳定的基础。

陈云还对国内有人把美元看成国民党时期法币表达了不同意见。7月27日、28日,8月4日,陈云先后三次同外贸部负责人及该部价格小组成员座谈,指出:战后初期,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对内搞赤字预算,对外搞马歇尔计划,西欧国家成为“五保户”。后来,“五保户”变成“暴发户”,800亿欧洲美元到处攻,美元贬值,危机发生。美元同黄金的关系已割断,不可能再恢复。但美元也不会跌得一塌糊涂,拿美元同国民党政府的金圆券相比是错误的。那时国民党政府已无生产基础,而现在美国的生产力仍占全世界的30%。美国已开始干预美元的下跌,对此要充分注意。

美元虽然同黄金脱钩,但仍然同其他西方国家货币有着相对稳定的比价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有着竞争关系,但它们大都放弃了以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能坐下来就有关经济问题进行谈判;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比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美元也有着比较强的国际调节能力。陈云看到了这一点。1973年10月12日、16日,他在广州听取了外贸部负责人关于广交会情况的汇报,当谈到这届交易会外商抢货现象比春季交易会减少时,指出:今年上半年资本主义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原因有四个,即货币危机、商人投机、粮食歉收、经济回升。其中,前两个原因是主要的。自共同市场货币同美元一起浮动以来,资本主义货币相对稳定,商人投机活动减少,因此,下半年后两个原因即供求关系上升到主要地位了。

   

建议大力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

对一个国家来讲,黄金是具有无限权威性的储备资产。黄金保值的功能极强,特别是在发生货币危机的时候。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凯恩斯曾形象地概括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他说:“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它。”

1945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储备的3/4,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1948年,美国拥有全世界70%的货币性黄金储量,也就是7亿盎司。此后,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走下坡路。1958年,世界开始怀疑美元的地位,抛售美元,购入黄金。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耗资达500多亿美元,在越南战争中则突破了5000亿美元。为了弥补巨大的军费开支,美国政府只能选择发行美元,导致黄金储备锐减。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9年的246亿美元下降到1971年的90亿美元左右。美国财政赤字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战争的消耗不断增加,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不断减少,美元不断贬值。没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作基础,美元的信誉严重地动摇了。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再也无法同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1971年7月、8月,由“欧洲美元”带头抢购黄金的风潮触发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在同年8月15日宣布暂停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开始瓦解。同年12月中旬,美国决定将美元对黄金的比价贬值789%,把原来规定的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变为38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尼克松政府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缓解了黄金储备的压力,同时能让美联储摆脱黄金的镣铐,放开手脚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实现高就业率和经济增长。同时,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陈云密切关注着国际金融局势的变化。1973年5月5日,他在听取周化民等关于外贸计划和价格问题的汇报时,指出:对经济回升、停滞、萧条要注意,对货币也要注意。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你们研究所怎么看?我看,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世界黄金产量每年平均2200万两,价值35亿美元。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按每年增长1%计算,就是300亿美元。当然,货币还有周转次数。根据我国的经验,货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量大概是1 8。就是拿这样的比例计算,目前黄金产量也是跟不上商品的增长的,何况黄金还有它的工业用途。这在货币市场上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注意。陈云判断,黄金价格还要上涨。

1973年9月23日,陈云致信李先念,信中说:“估计9月24日的内罗毕国际货币会议难以定出新章程,即使今后货币波动相对减少,物资供求关系仍将紧张。现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工业品、货币、价格几种因素混在一起,需好好掌握。”

1973年,鉴于美元已同黄金脱钩,且比价不断下跌,陈云向李先念提出,我们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遭受风险,不如用这些外汇买点黄金存起来。国务院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动用存在外国银行的外汇买入大量黄金,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中国的黄金储备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增加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增加了近一倍。在美元等货币危机中,陈云等清醒地研判世界经济大势,正确地预测到黄金相对于美元的持续上涨,果断决策,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这不但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在以后的美元狂跌中保证了外汇储备的安全,还为后来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增强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心。

   

1983年3月,陈云在一次会议上发言中指出:“我们现在的黄金储备,绝大部分是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国际货币动荡时买来的。那时,我同先念同志讲,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不如买点黄金。中国有这么一点黄金是必需的,不算多。”改革开放后不久,陈云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比较深的考虑的。

1973年,国内还处在“文革”“左”的思想控制下,陈云刚复出工作不久,即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经济功底,对美元的现状和走势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在实践中提出打破一些陈规旧律,积极利用国际市场为国家谋取福利,并建议大力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这些判断仍然有可取之处。

文/姜长青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