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张贵妃病逝临死一句话为何让赵祯差点废后?

如题所述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戊午,宋真宗在延庆殿驾崩,皇太子赵祯即位,年仅13岁,即仁宗。

按照真宗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章献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兼权取均由皇太后处置。

这样一来,章献太后刘氏,则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统治权。

当时,趁着仁宗年幼,章献太后以遵真宗的遗命为由,暂时代理处理军国事,并承诺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后,即当还政,实际上就是“垂帘听政”。真宗去世次年,改元“天圣”,这也是有说法的,“天”有“二人”之意,天圣即二圣,即刘太后和宋仁宗,改元“天圣”可谓寓意深远。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已经20岁,按照古人说法就是及冠之年,但是章献太后并没有还政之意,还一度将将仁宗亲政的臣僚贬黜到外地任职。比如同年十一月癸亥,范仲淹就因奏请章献太后还政,而被贬到河中府任通判。

其实,早在前一年,即天圣六年(1028年)七月,左司谏刘随就因为请军国常务专门按照仁宗的旨意来办,而触怒章献太后,最后被贬到外地。

天圣九年(1031年)十月乙卯,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引用唐朝“故事”上奏请求章献太后分权,最后也被被贬,出任应天府知州、知事。明道初年(公元1032年),林献可奋不顾身上奏请求皇太后还政于仁宗,也激怒了章献太后怒,被贬到岭南。

从上可知,即使仁宗成年,朝中越来越多的大臣上疏请求章献太后还政,但是章献太后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将上疏之人贬到地方,其贪权慕禄本质原形毕露。

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已经成年的仁宗名不副实,心中十分不满,但惧于刘太后在朝中的势力,不得不隐忍。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甲午,章献太后刘氏崩,按照她的遗诰:尊杨太妃为皇太后,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军国大事等都要与太后内中裁处。

当时已经24岁的仁宗,可以自行处理军国政事,但是章献太后在遗诏中,非要让杨太妃与仁宗同议军国事等,这明摆着就是不让仁宗亲政。据《宋史》载,御史中丞蔡齐对执政说:“上春秋富,xi天下情伪,今始亲政事,岂宜使女后相踵称制乎?”大意是:皇上现在已经成年,并且通过学习已经对天下事、国事等情况有内所了解,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并已经开始亲自主持政事了。难道还需要皇太后在皇帝的龙座之后进容行垂帘听政吗?

可见,当时的仁宗已不可能再遵循章献太后遗诏的了。

于是,四月丙申,仁宗命人直接删去遗诰里“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字句。

其实,仁宗早就对章献太后的一系列做法和行为感到强烈不满。亲政后的他如果想要掌控朝政,施行皇权,第一步就要消除章献太后的余威。

刚刚亲政,仁宗要面对诸多问题,一时还无法平衡政局。据《宋史》载,章献太后还活着的时候,谁也不敢将仁宗是妃子所生这件事告诉他,章献太后一去世,燕王才对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听后,悲痛欲绝,很多天就不上早朝,并下哀痛之诏进行自责。

因此,仁宗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宰执大臣后,为消除章献太后影响,废黜了太后为他挑选的皇后。对此,《涑水记闻》卷五,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初,庄献太后称制,郭后恃太后势,颇骄横,后宫多为太后所禁遏,不得进。太后崩,上始得自纵。适美人尚氏、杨氏尤得幸。尚氏父自所由除殿直,赏赐无算,恩宠倾京师。郭后妒,屡与之忿争。尚氏尝于上前有侵后不逊语,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上自起救之,后误批上颈,上大怒。阎文应劝上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因密劝上废后。……十二月乙卯,称皇后请入道,赐号‘净妃’,居别宫……上直以一时之忿,且为吕夷简、阎文应所谮,故废之。”

从这一史料中,我们大概知道,郭皇后是因为打了仁宗宠爱的尚、杨二美人,惹怒了仁宗,最终被废。事实上,这或许就是仁宗的一个借口罢了。

郭皇后,原为平卢军节度使、赠中书令郭崇之孙女。天圣二年(1024年)七月,仁宗刚满14岁,章献太后亲自选立了郭崇的孙女为皇后,即郭皇后。

当然,这非仁宗本意,他看中的是,和郭后一起入宫的饶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与王蒙正的女儿王氏。

仁宗的小心思被彰显太后看穿后,虽然没有一顿臭骂,但也基本没戏了。摆在仁宗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遵从“母”命,立郭氏为后。

实际上,章献太后立郭氏为后的目的也十分明显,就是为自己长期“垂帘听政”铺路。

而这位郭皇后,也明白章献太后的心思,仰仗太后的威名,长期在皇宫中飞扬跋扈。等到太后双眼一闭两腿一蹬,郭皇后的跋扈之势才有所收敛。

太后去世后,仁宗也稍松了一口气,开始宠幸后宫宫人杨氏、尚氏。这下,郭皇后看不下去了,有怨言。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宫人尚氏、杨氏骤有宠。后性妒,屡与忿争,尚氏尝于上前出不逊语,侵后;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上救之,后误批上颈,上大怒,有废后意。”大意是,出现言语上的纷争就算了,居然还动手打了仁宗的耳光。

这下彻底惹毛了仁宗,他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废后。

于是,仁宗随即和内侍副都知阎文应谋划废后之事。阎文应建议他将爪痕拿给重臣们看,并告诉他们来龙去脉。立即得到吕夷简的响应。原来这吕夷简还是宰相的时候,就因郭皇后吹了一句“枕边风”而被罢相(明道二年四月被罢),一直怀恨在心,极力支持废后。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当时,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范讽,为了“讨好”吕夷简,“乘间言后立九年无子当废”。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此时,右司谏范仲淹随即上疏,曰:“宜早息此议,不可使闻于外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按理说,范仲淹说得确实有道理。

但是,仁宗早已被“仇恨”蒙蔽了,于明道二年(1033)十月下诏废掉郭皇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1

大家好,我是六安,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北宋皇帝赵祯(王凯饰)得知将自己养大的当朝太后刘娥并非亲生母亲,而自己的生母乃是太后当年的婢女李兰惠,深感愧疚。为了报答李家,赵祯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徽柔(任敏饰)嫁给了李家的子孙李玮。朝堂之上,庆历新政大臣和老派权臣之间针锋相对,斗争风起云涌,赵祯治国如执秤,权衡各方势力,为国事殚精竭虑。徽柔与陪伴自己长大的内侍怀吉(边程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志趣不和又木讷平庸的李玮般排斥,终于与婆家起了冲突,不顾一切地夜扣宫门,打破帝国最严苛的规矩,引发滔天非议,司马光甚至要在大殿之上“碎首进谏”。赵祯一生悉心呵护的“言路通畅”、“监督国君”的风气,使得他在爱女之情和维护治国理念之间挣扎得遍体鳞伤。最终,公主以半疯狂的抗争,始终未屈服于“成为李玮真正妻子”的命运,却与怀吉永生不得相见。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火热更新中,剧中张贵妃姿色甚美,深受宋仁宗的喜欢和疼爱,又因为张贵妃的年龄小,所以张贵妃恃宠而骄还各种挑毛病的时候,宋仁宗都多次依着张贵妃,甚至多次违反皇后曹丹姝的意思,可见宋仁宗真的很宠溺张贵妃。

当然这一切皇后曹丹姝都看在眼里,曹丹姝也明白宋仁宗未曾把自己当妻子,所以丹姝也不用做妻子,只做自己的好皇后就行,管理后宫就可以,可宋仁宗却还是怀疑曹丹姝,还讽刺丹姝叔是个好皇后。此时张贵妃趁机笼络大臣,梦想着自己能坐上皇后的位置,却不料自己患上疾病及岁数不大就大限将至,死前张贵妃还说这一切都是曹丹姝说害得官家一听差点想废后曹丹姝,好在后面真相水落石出,丹姝清白至极。

很高兴今天在百度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第2个回答  2020-05-14
张妣晗31岁就去世了,临死前说出一个秘密:她说自己性格虽然嚣张跋扈,爱赵祯的心却是真实的,希望能够永远陪伴在赵祯身边。她说这一切都是曹丹姝害的,所以赵帧当时特别气愤,差点废后,这张贵妃不仅追封她为温成皇后,还害赵祯和曹皇后不合,幸好最后弄清楚了事实和真相。
第3个回答  2020-05-13
她临死前告诉宋仁宗自己是被曹皇后害成这样的,我就觉得这个张贵妃有点被害妄想症,看谁都像要害死自己,她就是太蠢了还自以为是最后被丫头害得生病,真是胸大无脑白白长了好看的一张脸。宋仁宗对于曹皇后就不是爱,才会怀疑她不喜欢她。

宋仁宗是一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爹爹,最爱的女儿为了自己报恩的心理嫁给了一个没用的男人最后郁郁而终,张贵妃跋扈却宠上天,对于一直跟在身边的女人不闻不问,害了女儿的一生还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真是令人生厌。
第4个回答  2020-05-07
张贵妃笼络大臣,梦想着自己能坐上皇后的位置,死前张贵妃还说这一切都是曹丹姝说害得官家一听差点想废后曹丹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