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蔚斌笔墨传千古何叹利与名民国时期池州藉著名画家高维彦记略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皖南池州,山川秀丽,物化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神奇的北纬30°土地上诞生过无数仁人志士、贤达名流和墨客骚人。作为乡贤他们大多可以史志留名,被人记取、为人称颂,但也有少部分因客居他乡,虽光华闪耀却被疏漏、忽略甚至遗忘。民国时期安徽贵池藉著名湖社画会会员、画家高维彦便是其中一位。
  高维彦字孟文,号雪湖、孟湖,安徽贵池人。曾就读于北平安徽中学,1928年应招进入湖社画会第一期习画班习画,师从著名画家陈缘督、刘子久、惠孝同等,主修山水、走兽;1931年毕业,优列同期第二名;1932年定润例鬻画并参加湖社成绩展;1934年作品参加在柏林举办的“中国画展览会”。
  
  湖社画会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早的学术组织之一,其前身是"中国画研究会",1919年由北洋政府投资,总统徐世昌亲自批准,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中法大学同期创办,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史的摇篮。1926年画会创始人、首任会长金北楼英年早逝,为继承遗志,是年冬其子金开藩与研究会大多成员共同发起组织"湖社画会",著名画家叶恭绰、陈半丁、于非厂、溥儒、徐燕孙、胡佩衡、王雪涛、吴滰汀、汪慎生等均为会员,张学良、梅兰芳则为画会好友。1937年抗战爆发,"湖社画会"被迫停办。解放后,以"湖社画会"为主,以"湖社画会"的原班人马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画院",叶恭绰任院长,陈半丁任副院长。1957年5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将中国画院更名为“北京画院”,并提名齐白石任名誉院长,王雪涛任院长,大师云集,名流荟萃,影响巨大。
  高维彦山水画,从清初“四王”入手,上溯宋元,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揣习体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其作品十分注重场景气氛刻画,雄浑灵秀。用笔以中锋为主,辅以偏锋,行笔稳健,徐缓而来,自是一番惬意;勾勒皴擦,晕染点缀,浓淡相融,尽显几分从容。画面清丽明洁,意境旷古幽远。尤精于画马,长追郎世宁中西融合之法,十分注重马匹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质感,造型准确、用笔细腻、设色明艳,所作马匹尽显娴雅、华贵之气,很受喜爱,在京津画界极富盛名。画作常被各类画报刊登载宣传,如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天津商报图画半周刊》和中华民国廿四年一月九日北平《北晨画刊》上均刊登有高维彦马画。
  
  
  195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维彦正值画艺精进、日臻成熟之时,同湖社画会很多会员一样,主动响应号召,放弃画笔,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美术基础教育事业,并由此进入北京第十六中学,长期从事大字和美术教学工作。据其学生、北京书法家郑家喜先生回忆,高维彦教学严谨负责,桃李天下,直至退休后仍留教多年。而从事繁重教学任务后,高维彦便不再参与社会一切画事活动,直至晚年才重拾画笔以自娱或馈赠亲友,并再度引起世人和市场关注。日前,池州杏雨楼有幸归藏一件高维彦八十一岁时所创山水立轴“雨中春树万人家”。该作取唐王维诗意,拟清王鉴笔法,构图精巧、设色清丽:远观重山叠嶂、云雾绕带,近看疏林春翠、红杏灼灼,平望则河面空阔、屋舍相依;间造以渔舟、小桥,再勾勒两位骑驴和几位渔人穿插其中,驴蹄得得之声和桨橹吱砑之声倏忽划破春山空寂,整幅画面顿然鲜活生动起来,使人仿佛置身桃源之境!
  
  社会多了一位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却了少一位大成就画家。
  很长时间一段高维彦画名几乎被世人淡忘,及至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搜查其具体卒年及家族信息。而笔墨传千古,何叹利与名!庆幸的是,高维彦画作近年来频现于国内和香港大型拍卖会上,被识者收藏;其名字被增补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艺术传略收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精品画作著录于《古法新知·中国画学研究会及湖社画会作品集》……等等这些,或许是对这位沉湮已久的池州乡贤最好的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