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什么坎坷的经历?

如题所述

李白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但事实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欲登太白雪满山”,现实社会并不给他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在慨叹“行路难”的同时,只有沉沦于诗酒和浪游在天涯。便是在他42岁的时候,机会来了。由于玉真公主的举荐,玄宗皇帝征诏他入京。天宝元年(742)夏,李白曾有泰山之行,大约从泰山回瑕丘不久,便便接到了朝廷的诏书。李白自然狂喜不禁,这充分反映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中的会稽愚妇,明显指前面提到过的“鲁一妇人”。而南陵,据王伯奇先生考证,就是今东关九仙桥北的南沙岗。南沙岗以南不远就是丰兖渠(今府河),渠南是驿道,渠上有九仙桥。李白儿女们送他西去长安,正好经过南沙岗。看来“九”仙桥应就是“酒”仙桥之讹,是因为桥北不远为李白居所而得名。 李白进京后,玄宗皇帝授以翰林供奉。御调羹,金床相迎,也着实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高级俳优,所谓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的大志是根本没有可能实现的。当时的朝政被把持在李林甫、杨国忠一流人的手中,正直耿介之士无不遭到压制和排挤。不久,李白就受到了张土 自 的谗害,渐渐被皇帝疏远。天宝三载(744),李白终于上疏乞还,玄宗诏许赐金还山,于是便结束了这次仅一年的从政生涯。这年的岁暮,他又回到了瑕丘家中。 这次从政失败的经历,对李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又未始不是一个“好事”: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是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深刻。他的很多震烁千古的名篇是作于赐金还山之后。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大约作于天宝五载(746)瑕丘家中。此诗一题作《别东鲁诸公》,是他准备离开瑕丘南游吴越时的作品。此诗以恢宏的气势、瑰奇的想象,充分显示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抒写了他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对黑暗丑恶的蔑弃,诗的最后呐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郁积心中的深刻愤懑。 此后,李白又开始了他飘泊漫游的和涯。他有诗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梁园就是河南开封,是他逗留得时间较多的地方。他以梁园为中心,南下吴越、西访秦晋,东游齐鲁,北达幽燕,十年中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中间敢几度到瑕丘看望儿女,因为他的家此时仍在这里。 天宝十四载(755)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帝国从繁荣昌盛的顶巅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对诗人李白的人生际遇也产生了深刻重大的影响。战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安徽的宣城。他无比忧虑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更使他揪肠挂肚的是仍滞留在胡兵铁蹄践踏下的瑕丘的儿女。“爱子融东鲁,空悲断肠猿!”这是令人泣下的悲叹。亏得门人义士武谔的慨然相助,武谔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沦陷区,终于把伯禽接到了李白的身边。

希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