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在正史上的排名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第一名当之无愧属于魏武帝曹操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给予曹操的军事能力很高的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说曹操的军事能力已经达到了孙武、吴起的程度。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被称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率领吴军大败楚军,几乎灭亡楚国。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训练出举世无双的魏武卒,为魏国夺取秦河西之地,阴晋之战以5万武卒大破50万秦军。曹操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实力并不强,可是却先后打败吕布、袁绍、袁术、刘备、马超、张鲁等人,基本上统一了北伐。如果不是赤壁之战被周瑜打败,险些一统天下。曹操能够最终问鼎天下,并非他多幸运,而是他本身强大的军事能力,所以把曹操排在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名则是武侯诸葛亮。

有人会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成果仅仅是夺取了武都、阴平两个边陲小郡,取益州是庞统的功劳,取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凭什么称为军事家?首先,唐玄宗为表彰与祭祀历朝历代名将,设置武庙。而武庙之中,就有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见,早在唐代,诸葛亮就已经被认为是军事家了。那么诸葛亮的实际表现看是名副其实还是滥竽充数呢?诸葛亮北伐,虽然未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北伐战争是在蜀汉兵力后勤远远比不上魏国的情况下打的,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却宁愿被部将嘲笑“畏蜀如虎”,也不敢和诸葛亮在正面战场作战。诸葛亮每次撤退之时,都能给全身而退。三国志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很多人只看到了后面的“奇谋为短”,却忽视了前面的“治戎为长”。治戎,既训练军队,而训练军队的能力也是军事能力的一部分。

诸葛亮训练军队能力的的强大,司马懿不敢在正面战场与之抗衡。在卤城之战,司马懿被打的丢盔卸甲。至于“奇谋为短”,只是相对于练兵能力而言的,而且诸葛亮还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而这些军事发明也是军事能力的一部分。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而军事战略也是军事能力的一种。诸葛亮还“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军事阵法也是军事能力的一种。而且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才是陈寿要强调重点。诸葛亮的对手郭淮,张郃,司马懿,曹真,都是当世的人杰。而蜀汉兵力远远比不上曹魏,攻击方孤军深入又面临补给问题,这才是北伐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能因此贬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莫将成败论三分!



第三名则是贾诩

贾诩史称“算无遗策”,曾为李傕等献计,攻破长安,后投奔张秀,献计多次打败曹操,后又劝说张秀投降曹操,官渡之战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渭水之战贾诩又献计离间马超、韩遂。赤壁之战之前,贾诩曾劝阻曹操不要进攻江东,曹操不听,最终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贾诩献的计策,没有不成功的。贾诩还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还为《吴子兵法》做注解。但是由于贾诩为人低调,经常明哲保身,几乎不主动出谋划策,只是作为一个谋士存在,未能独立领兵作战,所以只能排在第三名。


第四名是法正

法正劝降刘璋,又提出了著名的汉中策,指出了汉中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和汉中一定能够夺取的理由,坚定了刘备不计代价夺取汉中的决心,并且说明了夺取汉中以后下一步的计划:蚕食雍、凉,广拓境土。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三国志

随后的汉中之战,法正献策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定军山之战成为汉中之战的转折点。主将夏侯渊阵亡,魏军被迫撤出汉中。在曹操大军亲征之际,又是法正献策固守不战,又让赵云黄忠不断骚扰魏国粮仓,迫使曹操放弃汉中。可惜夺取汉中后不久,法正病逝。法正作为刘备的“谋主”,其军事谋略能力首屈一指,诸葛亮都佩服不己。刘备白帝托孤之时,诸葛亮还感叹:如果法正在,主公就不会失败了。可见,法正的军事才能在陆逊之上,排名第四当之无愧。


第五则是东吴大都督周瑜

周瑜辅佐孙策一举夺取江东诸郡,孙策临死之前托孤周瑜,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操,使得曹操再也无力统一天下。又历时1年多,打败曹仁,夺取江陵。后又献策进取益州,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就因病去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