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窗幽记》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今夜读到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书中诸多精妙词句,不禁拍案叫绝,该书堪称文人志士,用以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一部百科全书。

其中有以下两段最为著名的警世名言,其一原文如下: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大意是指,人生在世,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都以平常心看待,好与坏当成是一个人的妆容,无论是精致还是粗糙,淡然处之为宜。

人心,无论是知已贴心的好友,还是苦大深仇的仇人,顺其自然则可安好。

美好的年华,无论长短,都要逝去,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来来往往的,都是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其二原文如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浓淡相宜,远近相安,往来皆客,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都确系人生的绝顶境界,心空比天,心宽似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细细思量,此种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达到的,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后来唐代诗圣杜甫在《望岳》一诗里,亦有所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实都是在暗喻着,人这一辈子,要想达到以上境界,就要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力争登顶,唯有拿得起,方可放得下。

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华严经》里有以下记载: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通俗地说,人人原本都是佛,但是因为在世俗社会里,因妄想分别而迷失了本性,使得智慧德能无法显现出来,倘若历经万千磨砺,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刻就能恢复佛的智慧神通,并且与佛不二。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在道家先圣眼里,人,地,天,道,自然这个世界序列里,人是处于最低端,人只有不断去顺应规律,参禅悟道,最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顺其自然而然,而成其所以然。

纵观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派的思想精髓,基本上是殊路同归,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在诠释着类似的道理。我国古往圣贤无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在苦难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你我皆在入世的泥泞山道上,奋力前行,登顶的期盼,出世的愿望,就是最强动力。物质财富,不是与生俱来,更不能死后带走,有生之年,若能精神登顶,此生无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