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30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切社会认为适合于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非二元身份者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1][2][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的概念不断发展,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与生理性别不同,社会性别不是由生殖器官决定的,而是社会建构的,是人通过社会化过程而习得的。社会性别是多元的,除男性、女性外,还有其他社会性别。每个人的社会性别认同亦有所不同,并且可能与其被指派性别不一致[2]。社会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期望某一社会性别担当的角色;但仅因为一个人是属于某个社会性别群体,而认定其具有某些特定的属性、特点或角色,则会形成对某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4][5]。

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与社会性别紧密相关的两大重要议题。今天,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仍较普遍[6][7]。“实现性别平等”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为达到目标,需要引入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8][9]。

我国部分教育类文件主要从性心理健康和预防性侵害两方面呈现社会性别主题;另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把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教育方面的策略措施中[10]。社会性别也是全面性教育的基本概念之一。学习者不仅需要理解社会性别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还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社会性别偏见以及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带来的消极影响等[11]。

中文名
社会性别
外文名
Gender
快速
导航
历史沿革

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认同

性别不安

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相关议题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全面性教育中社会性别的相关教学内容

典型案例

相关影片
定义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切社会认为适合于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非二元身份者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1] [2] [3] 。
英文中“gender”一词的意思包括“与某一性别的特别相关的行为的、文化的或和心理的特点[12] 。”联合国及其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对社会性别亦有明确定义,即社会认为适合于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各性别群体内部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1] [2] [3] [13] 。
历史沿革
过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会性别”的“gender”一词主要指语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阳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词的使用很少见于其他领域[12] [14] 。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国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别与后天逐渐获得的性别身份区分开来,社会性别概念初露端倪[15] [16] [17] 。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和性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概念,即“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说的或所做的、显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东西”[18] 。莫尼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童年时习得妇女的,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同[12] 。
1963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斯托勒(Robert J. Stoller)和美国精神病学家格林森(R. R. Greenson)引入“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一词,后者将其定义为个人关于属于某一生理性别中的一员的感受;1965年,斯托勒区分开生理上的性(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后来于1968年表示,“性别认同开始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意识到个人属于一类生理性别而非另一类”,而“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中公开展现的行为,是个人扮演特别是与其他人一起扮演的角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