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辩题中,有哪个是你最喜欢的?

如题所述

最喜欢的辩题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就我而言,我认为奇葩说所有的辩题都会有一种能够理想照进现实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一期辩题是如果你的父母和老伙伴打算一起住进养老院,你支持吗?

我当然选择的是支持,为什么不支持呢。在这一期辩论上马薇薇声泪俱下,我记得很清楚,当马薇薇对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陈铭说,傻孩子,那不是真话,那是情话的时候我居然开始有些动摇。

这个辩题为什么会使我觉得这是最喜欢的呢?因为真的很现实。我是一名95后,我的爸妈都50岁左右,我的爷爷奶奶健在的也都近80岁,养老真的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我因为父母中年,健康,并没有养老的负担,但是以后呢?父母那一代兄弟姐妹多,所有的人可以一起分担,以我们家为例,爸爸的兄妹都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兄妹四人,一起赡养还健在的奶奶,妈妈兄妹四人,只有大舅在外地,其他人也是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着,共同赡养着还健在的姥姥,负担与压力并不大。二三十年后的我们呢,我是独生女,没有着兄弟姐妹,我一直独享着父母的宠爱,那同样意味着多年后,我也没有人去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多年以后,如果我的父母提出来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我一定会同意,当然,如果他们选择不去和我一起我也会同意,我尊重他们的选择。二十年后,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面对已经老去的父母是无能为力的但也是有计可施的,我们无法去延缓父母老去的速度,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努力,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自从高中政治课本上出现这句话后,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是真理,并不是盲目的去唯物质主义,是真的认为,只有我们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父母选择的空间会更大,我们也是。

这个辩题后来我和我的父母认真的谈过,我很开心的看到父母的开明,他们说他们老了以后会去养老院,不会给我增添负担,但是听到这句话,我突然间心理不是滋味,到老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和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以我中心。那一刻,我很不舍,我不舍得自己的父母老了以后去养老院,二十年后我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会买自己家附近的一套房子让我的父母去住,随时照顾他们。

节目看到最后我竟然动摇了,或许我们的陪伴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吧。

奇葩说的魅力在于不仅仅是为了辩论而去辩论,更多的是引发我们的一种思考,关于自己,关于社会,有写话题我们在生活中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7
我比较喜欢第十二期: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蠢不蠢。因为这期我在屏幕前全程奇袭了胡渐彪老师和罗胖老师,可给我厉害坏了!

首先来说说胡建彪老师。他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他说,当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乞讨的老太太,我掏出钱给她不是因为理性的判断了她是否走投无路了,而是因为不忍,我不忍心看到她这样,是因为人性。

我觉得他举的这个例子本身就有迷惑性了。一个乞讨的老年女性,老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本来就给人一种更加需要被帮助和保护的感觉。就像如晶小宝贝说的,其实走投有没有路是可以判断的,因为有程度之分嘛,而胡老师选择的例子其实本来就是一个相较而言更加走投无路的形象----一个不具备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再惨点儿可能是被儿女弃养的老太太,这还不叫走投无路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还不施以援手,那可以说是非常过分了。但是,如果今天遇到的是一个手脚健全的中年人呢?你是否还会觉得不忍?我反正不会,四肢健全、能说会道,走投简直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去工作来养活自己而是选择放下自尊向陌生人伸手呢。对这种看似可怜实则可恶的人施以援手不叫献爱心,叫助纣为虐,叫纵容。因为如果你给了他钱,他就会知道,我不用去付出劳动和努力辛苦工作,只要装装可怜就可以了,这样利用别人同情心的人用我们矮大紧的话说就是:讨厌恶心呸!而这样不分情况乱献爱心的你也真的做了件蠢事。

再来,罗振宇老师说,我不管那么多,我就是想捐,想当好人,你什么情况我不管了还不行么,我就图自己心里舒坦。就像王阳明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罗胖老师的,但是他这个观点让我听着特别扭。因为似乎捐款做慈善纯粹是为了能让自己心安理得,让自己能觉得“此心光明”。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帮助到那些困难的人吗?答案是不一定。这个观点本身就具功利性了,很明显有这样想法的人不蠢,相反很精明,因为他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让自己“此心光明“,这不是真的慈善,真正的慈善是像比尔盖茨那样,每年进行学习之旅,深入非洲进行调查,了解当地难民是否确实得到了必要的救助,以及救助手段是否适用。一个为渡己,一个为普世。没有可比性,也很难说谁蠢谁精明。而我想”此心光明“并不是我这辈子虽然捐了巨款,却并不知道那些处于苦难中的人是否因此得到了救助。而应该是,我曾真心实意的帮助别人迈过了他用尽全力也无法跨过的人生难关,哪怕只有一个人。

而就我个人,我觉得那些身陷困境都不愿意花百分百的努力拯救自己的人,并不值得同情。如果对自己都没有倾尽全力,都还有所保留,又如何指望陌生人对你付出呢?善心和同情心是很美好很珍贵的,这应该是那些真的走投无路的人的救命稻草,而不是对自己保留对他人伸手的人的果腹之食。
第2个回答  2017-06-14

文//张钰婉

《奇葩说》的辩题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不是浪费?”

我所持有的观点是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不是浪费,持有相反方的看法无非就是,你有高学历你可以用你的知识来帮助社会、公司、同事进步,为什么要浪费呢,而且你还可以得到高昂的薪酬,使你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且当了全职太太后你的生活圈会变得狭窄,不接触社会的你会渐渐与社会脱钩,你就会变得愈来愈不自信,直至丧失自己。

但是我认为,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为什么去妄加评论呢?她做了全职太太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更多的时间帮助自己的丈夫;如果一个女生可以把她的孩子教育的特别特别成功,那么这比她在工作中得到多少钱要有意义的多。

而且现在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全世界都发生着什么事情,而且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既然这个女生是一个高学历的人才,那么她可以写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回馈社会;他也可以做一个卖东西的全职太太,在家里就可以打点自己的生意,赚钱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外出做办公室女生就可以赚钱,反而很多创业型的全职妈妈赚的不一定比你少,而且记住她是一个高学历女士,必然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事业。如果她不想赚钱,她也可以去健身,让自己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正能量的生活,不一定就会比办公室女生差。

所以呢要多角度的看待这个问题,才华不一定就非要发挥在办公室中,也可以发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不是你通过什么方式赚钱,而是你做什么事能开心能有幸福感。

第3个回答  2017-06-16

《奇葩说》的大部分辩题,我都是十分欣赏的。而其中,关于“绝症病人是否该鼓励他继续活下去”这个辩题,我有着较深的感触。

在日常,对于死亡我比较多地进行思考,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也是个奇葩。而对死亡的思考中,我所得出的认知大多是比较悲观的。特别是对于现代医疗而言,仍然存在着因为没有钱而死去,在生命质量几近于零的情况下还依靠各种医疗设施以及是药物强行活着,痛苦地活着,这些都是与我的认知相背离的。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论述了死亡与医疗之间,特别是在涉及安乐死问题的时候,史铁生就是赞同在病人自主地希望放弃生命的时候,就应当有这样的自由意志。

然而现实呢,生活中更多的,是很多病人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可言。巴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身上插满管子,何其狼狈,但就是不能死。前阵子琼瑶关于其丈夫能否自主地放弃生命的抗争,同样在说明这些问题。

所以关于《奇葩说》的“是否该鼓励绝症病人继续活下去”这个辩题,我是站在不该这个角度上的。我同意黄执中的观点,我们所谓的鼓励,往往总是带着你必须留下来这样的情感捆绑。因为我们需要你,所以你应当留下来。我同样希望未来,我们有另一种鼓励的模式,就是我们希望你,可以安心地走,你离开,我们会和你在的时候一样,好好地过的。

我希望是这样,当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已然几近于零的情况下,我们就应当允许他执行他自由意志的权力。我们所要做的,不该是用情感捆绑,而是应当鼓励他,安心地离开。

奇葩说的每一个辩题,在我眼中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这些辩题都十分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纠结点”所在。而依靠双方辩手各自站准立场展开辩论,能够给观众看问题的时候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再回到这个辩题本身,我还有几句话想说。我承认,陈铭所说的观点同样很有说服力,病人说不定能被治愈,说不定只是熬不过眼前的痛苦,再忍一忍,他就会明白他的坚持是正确的了。

但我还是认为,没有人有资格,让对方忍一忍,不论怎样,自己的生命自己应当有主动权。在生死的抉择上,旁人应当选择无私。

第4个回答  2017-06-14

《奇葩说》的辩题每个都很独特,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要属“父母提出去养老院住,你是否支持”这个辩题。

这个辩题算得上是戳中了我切身利益的一道辩题,因为家庭经历和背景与之相当匹配。先说说老公L先森,他的姥姥是一直住在养老院的,那是深圳非常不错的一家养老院(几年前就没房间了),姥姥有三个女儿,两个在深圳一个在香港,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问题,无法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姥姥接在家里住,毕竟没人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看着她(经常有老人一不留神就走失的消息),于是家庭条件都不错的三姐妹就一起将姥姥送入了离家近的养老院,一住就是好几年。

那间养老院我去过,环境非常不错,从警卫到护工,从伙食到医疗娱乐,样样俱全,老头老太太平日里闲着没事而还可以串门,姥姥不糊涂的时候就会在图书馆看报纸,姥姥的女儿们也会一周去四五次看她,可以说姥姥在哪儿的生活非常舒适,而她自己也很喜欢养老院,每次离开回家小住都很不开心,嚷嚷着没有自由。

我的家庭中爸爸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去世,而我妈一直也没有找到太合适的人,但并不妨碍她是个喜欢旅游、社交的人,她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跟驴友、老同学出去游山玩水,国内去过的地方比我多多了,她曾经不止一次跟我提起过,等老了希望去养老院,而且真的是他们一帮子老朋友的共同心愿,他们希望能够住在一起打麻将聊天,这远比各自被接去儿女所在的城市要幸福,我妈妈每次来深圳找我,都大呼无聊,一层楼的人个不认识,回家就都锁上了门。

虽然我被马薇薇的观点深深的打动,但是我知道的确有些家庭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或者像我妈这种更倾向于老来有伴的生活方式,他们宁愿选择去养老院居住。

对于这种,其实我个人觉得还是分情况区别对待,如果真的是父母的心愿,就多出些钱,让他们找一个条件好的养老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掏了钱就不回去看他们,但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对每个人老去后、失去很多自主选择能力后的最起码的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