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何贯彻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如题所述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5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转型。科学发展是解决陕西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立足省情实际,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区域发展战略上,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陕西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及时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深化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突出主体功能定位,加强横向协同联接,启动建设西咸新区、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促进了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在资源开发模式上,按照“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的方向,加快实施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工业、煤油气盐向化工“三大转化”战略,按照就地转化50%的要求安排新建煤炭项目,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集聚集群,加快石油化工精细化发展,努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府谷庙沟门6×6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杨庄河炼化等一批煤油转化综合利用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产,陕西能源化工产品结构单一、以生产销售原煤原油为主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三次产业互动联动、能源与非能源相互支撑,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2个回答  2014-05-15
什么是两型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