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什么会有傲慢,不愿在家长面前表现

如题所述

宇宙奥妙无穷无尽,人是如此地渺小,有时候觉得人简直仅仅是一个生物而已,人,就像一个圆,圆越小,圆外的世界越小;圆越大,圆外的世界越小。也就是说,一个人内涵越丰富,对宇宙奥妙了解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是无知的,越容易谦逊、谦虚、谦卑。
一个人,内涵越浅薄,对大千世界了解的越少,越无知,就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越容易生气发脾气,越容易执着,越容易僵化顽固,越容易看这也不顺眼,看那也不顺心,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此,就越容易孤傲、傲慢、无礼。
1、名言感悟
傲慢是无知的产物。——苏格拉底
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邓拓
傲慢的人不会成长,因为,他不会喜欢严正的忠告。— 卡内基
2、关键词
傲慢 青少年 心理障碍
3、内心私语
傲慢的人多半不会聆听别人的意见。所以你也许可以用微笑和点头来打发这样的人。心里知道你是比较有安全感的人。
傲慢的人不会聆听或同意你的看法的,所以不必和他们辩论。因为他们一直要控制状况,他们会一直告诉你,你是错的,这可能会使你觉得没有安全感或者内疚。也不必因此而生气,因为这是他们要看到的!你只要知道自己已经看清楚对方的动机和诡计,对方的软弱和不安全。你只需要冷静和理智的反应和积极的处理事情,不必使怒气和情绪激动升级,导致双输的局面。
当我们了解傲慢的人的问题,就知道和自己没有关系,不必因此而心理不舒服,导致百病缠身。他的问题,必须他自己去解决,他的人生是不快乐的,也是一位被自己的情绪负面影响到受害者。我们采取理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了,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如果那傲慢的人醒悟过来,愿意接受治疗(心理和情绪上),改变了他的行为和对人态度,当然是好事。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必须靠超然的力量。不是我们与他一起生气,彼此敌对,争吵,就能解决。如果夫妻相争,可怜的是孩子,造成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创伤。
当一个人心里觉得骄傲,他是对自己某种个性、才能、际遇、行为或成就认为满意,并且自豪。他也觉得这成就会带给他社会的尊敬和敬佩。有些人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就会觉得自豪。但是,不一定会流露出傲慢自大的态度和行为。心里肯定自己的成就,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推动个人继续努力,把自己的最好呈现出来,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坚强。
  当这个人认为自己优越到一个地步而排斥他人,看低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完全不尊重别人的不同看法或做法…… 这骄傲就成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反感。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视太高者,也许有自卑的根源。自负只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掩饰或补偿。
4、心灵故事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走进教室。“狗尾,快进来,老师来了。”只见一个眼睛炯炯有神、皮肤白皙的男孩子,气喘吁吁地从走廊外窜了进来,冲着讲台上的我随意地瞥了一眼,然后就大摇大摆地走到后排的座位上,漫不经心地坐了下来。全体同学的眼光看了看他,脸上悄悄地露出了各种怪异的表情,有的同学似乎还在窃窃私语,有的低下头来在下面小声地偷笑,更多的同学是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文章。我不露声色地开始了我新接手的这个班的第一堂语文课。
“狗尾”是谁呢,为什么有一个这么不雅观的外号?好奇心促使我迫切地想了解他。随着进一步的接触和访问调查,我获得了较多的有关他的信息。他叫冯俊伟,父亲是交警,母亲在乡下烟草上班。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平时很少照顾他,他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学习成绩很差,爱搞恶作剧,是班上有名的淘气鬼,被同学们戏谑地称为“狗尾”。
我打开冯俊伟的学籍卡,上学期班主任的评语写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反映灵活、兴趣广泛,文艺方面表现突出。但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专心精力分散,作业特别马虎,常不按时完成。希望你今后能有所好转。”在成绩那一栏里,除了音体美外,语文数学刚刚勉强及格。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聪明调皮、又不求上进的学生。
5、互动体验
通过家访,他奶奶向我具体地谈了这个孩子在家的表现。她满肚子埋怨,说孩子已经让她痛心得不行,找不出什么办法来教育他,基本上对他是失去信心不闻不问了。
慢慢地,我还发现,冯俊伟尽管成绩很差,但不仅毫无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羞怯自卑”的表现,反而比一般学生更“神气”。见了同学和老师,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甚至是“不屑一顾”的神态;对于一切荣誉性场合,他一是尽量避免参加,二是持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人对事,持论偏激,一语不合,向人攻击,甚至常以“看透世界”的“生活哲人”自居等等。
6、心灵解码
那些在公众场合通常表现得“不可一世”的“差生”,一旦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垂头丧气、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可见,在他们十足的傲慢背后,掩蔽着极度的自卑。他们之所以要在人多的场合表现出一副神态,主要是出自一种病态的自尊和自卫的需要。由于学习上的失败,使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上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在这时他们往往又难免要受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和打击:如家长的责难,同学的歧视,一些老师的不适当批评等等。这就极易使他们产生激愤、恼怒的对抗心理。出于本能的反抗和自卫,他们的“神经”便格外“敏感”起来,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警戒,甚至是敌视态度,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明显的“目标”则更是“严阵以待”,采取主动进攻态度。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他们的学习成绩好转,周围环境改善,他们的这种“警戒”便会不撤而除。
但为什么同是一种自卑心理,有的人却并不表现为傲慢的神态?其一,这与人的年龄有关。低年级儿童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类情况多发生在高年级。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识的增多,其自尊心理也随之增强,同是一种刺激,在他们心中引起的震动远比低年级儿童要激烈复杂得多。他们对自尊的要求,已不再只是满足于获得他人口头上的好评,而是更加看重自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曲折隐蔽得多。这并不是品德问题,而是人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其二,与人的气质和性格因素有关。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在同一情况下其反应形式是不相同的,同是一种心理需求未获满足,多血质和性格开朗的人,多表现为一时的情绪低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它事情的介入,其情绪就会很快转移;抑郁质和性格内向怯懦的人,刚常是忧愁焦虑,自艾自怨,以致在行动上畏缩拘谨,胆怯怕羞;粘液质和性格倔强的人,往往是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平时精神不振,遇事一意孤行;胆汁质和性格暴躁的人,最易表现为激愤恼怒、恨已仇人,甚至歇斯底里,不顾一切。多上述四种气质和性格的表现来看:多血质和性格随和的人与抑郁自信力较差的人一般不易出现象前面所述的那种傲慢状况,而粘液质、性格倔强的人和胆汁质性格暴躁的人刚易出现那种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