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开发现状如何

如题所述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南有西湖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水造就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成就了聊城独特的民俗风情。郎庄面塑、马官屯泥娃娃、张飞庄牛筋腰带、雕刻葫芦、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增加了聊城的文化内涵。2008年利用暑假时间,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先后前往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中国葫芦第一村”——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临清市,调查了熏香、工艺葫芦、哈达等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一、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开展,利用聊城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以京剧之乡、豫剧之乡、杂技之乡、剪纸之乡、书画之乡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线。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通过几个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发现聊城,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而且开始开发和利用它们的价值。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和一系列的成就。下面就根据调查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有的做得比较好如:于集的熏香。改变了传统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式,采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加工,即增加了产量,也增加了

二、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聊城市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手艺得到挖掘,转化成为商品。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也有一些因为没有很好的市场价值而消失。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政府重视不足,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堪忧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虽然当地政府认识到传统民俗文化是本地区的一个特色,也偶尔组织艺人参加传统手工艺比赛。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发达、观念落后等原因,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只有个别能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传统民俗工艺才被民间自发的保留下来。政府很少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保护,更不用说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了。这就使得一些传统手工艺消失。因为从事这种行业不能挣到钱,就不能养家糊口。首先要生活下去,这是最重要的。
2.缺乏开发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观念以“中国葫芦第一村”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为例,全村葫芦种植面积近万亩,拥有亚腰与异型两个大类30余个葫芦品种,基本涵盖了当今国际葫芦市场的所有品种。葫芦成熟的季节,万亩葫芦田里望不到边的各种形态的葫芦随风摇曳,不逊色于任何旅游景观。
再加上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所特有的文化性、参与性、立体性定能吸引大批市区旅游者,再加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也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可惜的是当地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这座“金山”的价值。只是扶植农民种植和加工葫芦。如果再进行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3.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
在聊城“第一村”工艺葫芦加工厂,对工艺葫芦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品种样式开发的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刀刻、针刺工艺由于技术复杂、程序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堂邑镇的所有葫芦加工场所都已改为电烙铁烙画。在有“中国葫芦第一村”之称的路西村,掌握手工刀刻葫芦工艺的艺人也仅剩郝东恩、郝春林两位老人。在东昌府区于集镇,熏香的制作也在几十年前发展为机器压制。这种情况对于临清哈达来说更为严重。临清的哈达手工制作现在已经失传所以没有得到调查资料。据资料记载:临清哈达,鲁绣的一种,是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来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出。1955年,12000余条带有蒙古国徽的哈达出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1980年成立了专门生产哈达的工艺丝织厂,成为国家轻工部惟一的定点生产厂家。哈达成品,高档有官佛像、小佛像、丈帕,中档有花喜绫、八宝、福寿,低档有小白绢等。[1]
可以看出,机器生产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但精细、考究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4.家庭式作坊为主,缺乏大规模生产条件
虽然有实力的家族购买了机器进行小规模的机器生产,但聊城传统工艺品的总体特点还是各家各户独立生产、各自为政。比如,于集镇后罗村“老左家”是本村生产工艺香的大户,产品销往山东各地,但由于担心其他家庭作坊生产工艺低,影响自己的产品形象,老板明确表示不会与其他村民合作,也没有考虑兼并这些小作坊以建立正规的熏香加工企业。
三、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要求有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以便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为此,要求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联合对境内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其性质和等级进行合理分类,并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并使具体的开发与经营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包括旅游目的地可进入设施、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在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村民的积极性,让拥有传统民俗技艺的村民做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人公,让村民尝到甜头,才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
2.依据社会需求,深入挖掘资源
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不似名胜古迹那样一目了然,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有意识地去探查、挖掘和建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古朴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要抓住当今旅游者求新猎奇、获取知识的心理,深入挖掘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民俗产品,增强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如在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讲解和展示的时候,邀请旅游者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
3.引入现代企业方式,使开发正规化、市场化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现代企业方式,推广股份合作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4.做好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
没有恰当的广告宣传,缺少知名度,即使传统民俗工艺品再精致,民俗旅游景点再美,游客人数也不会很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要改变原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变“酒香不怕巷子深”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电视广告、报刊广告、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做好广告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让游客们知道民俗旅游点的确切位置、旅游项目的独到特色、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只有宣传做好了,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到来。
5.加强行业内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现在社会各行业竞争压力很大,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然要加强与业内各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以其取得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的规模效益。开发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打破小农观念,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审视与其他竞争者的关系。尤其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而民俗旅游工艺品的加工大多数就属于家庭式的生产。路西村的葫芦协会就是很值得推广的例子。有葫芦协会统一管理种植和加工葫芦就可以有更大的竞争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