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丞相和相国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宰相是古代最高权臣的统称,宰相不是一个具体的官位或职务。丞相和相国在有的朝代是一个具体的官职,是那个朝代官职最高的人;但在有些朝代,某些职务的官员的职权就相当于丞相,例如三省制时期的中书 门下 尚书三省最高长官就相当于宰相,但他们官职的名称并不是丞相或相国。到明太祖时期,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后来内阁职权渐重,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到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总结下,丞相,相国和宰相都说的是一个朝代最高的权臣,只是在各个朝代的称呼不同而已。 希望能帮到你 LZ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30

宰相、丞相和相国有什么区别?

第2个回答  2013-11-26
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丞相”。秦国于秦惠王十年(前328)始设,以张仪为相。秦武王二年(前309)设左右丞相。惟楚国终战国之世未设相位,仍以令尹为最高官职。秦有相国。汉初先置丞相,后改为相国,各诸侯王国亦设过相国,后改称为相。金文都作“相邦”,文献记载作“相国”,当是后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东汉不设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职。东汉末,献帝时始改司徒为丞相。唐以后,多用以作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尊称。明、清两代则用以对内阁大学士的尊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6
应该是每个朝代对这个官位的称呼都不一样的吧,像皇帝的女儿,有的叫公主,有的就是格格
第4个回答  2013-11-26
没什么区别,只是在不同的朝代的叫法不同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