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七星关

如题所述

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腹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是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设汉阳县、置平夷邮亭,与中国文明开始交融,从此,打开了长期居住于此的比跻部族的奴隶制社会历史,七星关区与中国同步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汉,公元前111年,在七星关区置平夷县治,后又置为平夷郡治。辖地:平夷县时包括今毕节市的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大方以及六盘水市的水城、钟山等地;平夷郡时包括今毕节市全部,六盘水市水城、钟山,以及遵义市中部、南部。
三国时是蜀汉平夷庲降都督府治,总摄南中四郡。公元225年,七星关区境内人济火帮助孔明南征有功,孔明封其为罗甸王管理今大方一带,设罗甸王府于毕节虎距山下。
西晋至东晋,七星关区先是平夷郡治所,后是平蛮郡治所,一直到南北朝至隋无变。
唐宋朝代,因爨蛮反,使近千年的古平夷城被破坏。今毕节市各区县散分为几州,禄州(毕节),宝州(赫章)等,皆为羁縻州,实行羁縻自治。
明代,七星关区的毕节卫治,是明代整饬兵备道驻地,贵州按察司副使驻地,贵宁道兼兵备驻地,管辖云贵川的今毕节市全境,以及云南沾益州,四川乌蒙(今云南昭通市)、东川、镇雄等府和永宁宣抚司。
清代,毕节经过1687年改卫置县,清雍正(1729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驻贵西道,辖遵义府、安顺府、南笼府以及改土归流后新成立的大定府,共四府。
民国,1913年1月,废府、州、厅置县。4月,置黔西道,治毕节县。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贵西道,治安顺县。1917年徙治毕节县。1923年废道,所有县均直隶于省。1935年6月起,毕节县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新中国,1949年12月建立贵州省毕节专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定、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水城9县。
1970年,毕节专区改称毕节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8县。
1993年12月10日,经中huá人民共和国国wù 院批准,毕节县撤县建市(县级),毕节地区行署驻毕节市,辖毕节(县级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8市县。
2011年,国wù 院批准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毕节市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七星关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3
七星关区是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边立体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古城,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汉为平夷郡治,东晋为平蛮郡治,唐、宋为禄洲治所,元代建驿,明代设卫(即毕节卫,“毕节”源于彝语“比跻”取汉文而来),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建县,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
七星关区,其地北接四川连重庆,西邻云南,东靠贵州内陆,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
七星关区,是一座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被山眷顾、被水滋养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