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快速的理解欧洲历史?

如题所述

人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光阴在百年溪流间寸寸流淌,如白驹过隙;历史最重要的度量属性也是时间,历史事件在千年长河中段段飘散,如电光石火。的确“人类没有港湾,时间没有边缘;时间不停地流动,与我们擦肩而过”。数千年以来,人类通过历史触摸时间,时间则通过历史缓慢的刻下人类的文明轨迹。那么,当一个像你我一样有着繁忙工作的普通人,面对历史那样近乎无限的长河时,该如何找到最佳的通路到达彼岸呢?我想,一本历史书就是最好的方法。

《极简欧洲史》正是那最合适的书。

历史,是一面镜子,光怪陆离的光影背后才是本相。《极简欧洲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复杂的历史,去繁就简,留下其原本的面貌让我们一窥究竟。作者将上下千年的欧洲历史,精简为一个只有两百余页的小册子,这需要有极强的归纳梳理能力。而这种极简的勾画能力,也正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总是难以抑制浮躁的心态,迫切渴求将复杂的道理以大众思维化的方式快速领会。既然创业者可以使用几十页的PPT将复杂的项目向投资人展示清楚,随后获取到千万投资;那么述说历史也应该像对资本讲故事一样,寥寥数语撬动整个时间长河。

宗教

随机与必然

本书作者摆脱传统的时间视角和主权视角,另辟蹊径,专注于历史长河中的随机事件,带你去看历史的随机和必然。

作者打破了历史编年体的常规,通过八个非常有趣且独立的主题,拍案叫绝的逐一串起的看似零散的历史事件。例如,面对东、西罗马帝国那剪不断理不清的千年历史情仇时,传统历史书编年式的流水账记录法,往往让阅读者如宿醉般浑浑噩噩,被那些不断更替的皇帝们长长的名称折磨的死去活来。而本书作者却把这些统统略过,以西罗马帝国三次被入侵(日耳曼蛮族、穆斯林、维京人)为轴心,摆脱传统时间视角,以民族、宗教和学术的相互利用和融合为主线,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作者笔下,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间的林林总总,不过是罗马基督教会和古希腊罗马学术(科学的前身)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而与罗马基督教会纠缠了近四个世纪的科学之力,恰是当年罗马基督教会为其统治的目的,不得不保存下来的绊脚石。有时候历史偷偷埋下了种子,天知道多少年后才会发芽,而一旦发了芽就变成了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随机和必然的相伴相生。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播种与发芽,最终才扎根于欧洲大陆的。中世纪,国王为了节省持有军队的成本,将土地分封给重要臣民,这些臣民则为国王提供打仗所需要的战力作为回报,这种宣誓服从的君臣盟约成为了中世纪国家建立的基础。显而易见,这样的非集权制封建君主统治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享有土地并拥有军武力量的臣民。于是,国王的力量被不断削弱和制衡,甚至到了国王必须征询国内权势人士的建言才能拍板定案的程度。久而久之,国会中各个阶层的议政制度逐步形成。当国会逐步强大到可以控制国家政策,国王与国会之间就演变成了一场场宫斗剧。这种情况在英国尤为显著,天主教国王与新教国王的更替也竟然可以在国会的操盘之下被重新洗牌。民主理念和日益强大的民主制度的萌芽和发展,恰是起源于当年中世纪国王节省开支的一点小算盘,现下回头再看,实在是时也,命也。

欧洲

价值之笔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因此,不断的价值输出是“活着”的证明,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在历史上留下淡淡痕迹的凭证,而这一个个的价值输出也就汇聚成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和错落形成了历史的多张面孔,写史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带着有色眼镜选择他们喜欢的那张面孔,写书的人与书中的人在错落的历史中不断博弈。要知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世上很难存有一本完全客观的历史书,而有价值倾向的谈论历史并不是一件错事。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有价值倾向的人,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焦点中都体现了作者的独立价值判断,比如对神学和上帝,比如对皇权和教权,比如对集权和分权??而他所传播的价值也正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用新奇的视角赋予了读者展翅思考的广阔空间。

在百花齐鸣的文艺复兴时代,超凡的作品不绝于耳,但作者唯独选出了一本百科全书重墨强调,究其原因,这本与众不同的百科全书,将理性的思维用于一切事物,这里所说的一切事物包括了那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神学和上帝。当神学和上帝的首字母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排列在百科全书的目录中时,宗教就已经失去了那块“最神圣”的遮羞布。这是作者的价值判断,他选取了最有意思的切入点,让读者耳目一新。

欧洲的历史离不开宗教。欧洲在政治上虽然四分五裂,但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中世纪以来就一直被称为基督教文明。那么问题来了,皇帝和教皇到底谁是老大?统治人精神的教皇位高权重,且拥有庞大的教会组织,他难道不想控制国政么?而护卫基督教信仰义务的国王,真的会对教会唯命是从、有求必应么?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将长达近两千年的皇帝与教皇的恩怨情仇书写的淋漓尽致。作者是这样形容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的,教皇和皇帝之争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教皇从没说过自己是皇帝,皇帝也从不以教皇自居,双方都承认对方的存在尤其必要,争得只是彼此的相对权力。

对于欧洲为什么可以成为世界的头羊,作者总结道,欧洲权力分散,精英文化与军权统治之间的纽带并不牢固。这与中国皇帝的集权与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完全不同。但这也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开放。近代欧洲在经济上爆发力十足,文化上百家争鸣,都是基于一个事实:不管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寥寥数百字,作者已经将欧洲近千年的韧劲看透,为1800年后的欧洲近代史做出了完美的铺垫。

好吧,让我们轻轻的翻开这本书,伴着一杯咖啡,静静地读下每一个文字,这里可以仰观千年苍穹,这里可以俯瞰欧洲大地。

(本文为无知之本作者:陈晨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